Friday, May 30, 2014

程翔:為了本土利益,更需悼念「六四」

【明報專訊】今年是「六四」屠城25周年紀念。25年來,香港人年復一年地通過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悼念六四,向中共展示出我們人民將會鍥而不捨地向腐敗的政權作出抗爭,直到真理戰勝強權為止。

對此,中共視悼念六四活動如針如芒,並不奇怪,所以建制派人士會出來呼籲市民放下對六四的所謂「愛恨纏結」,筆者可以理解。事實上這25年來都有不少建制派的朋友勸筆者放下六四包袱、放下六四情意結等等。然而,一些支援本土主義的朋友,最近也提出:「25年了,該放下愛恨交纏的六四包袱了」,筆者就覺得難以理喻了。

事實上,近兩年來,隨着本土意識的抬頭,開始有人提出要與大陸切割開來,所以本土派已經開始醞釀反對悼念六四的活動。支聯會成立伊始已經寫上的「愛國」一詞,如今竟然變成禁忌,更有人公開提出杯葛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維園燭光晚會,另起爐灶,通過另類的悼念方式來表達本土主義分離於中國大陸的訴求。

港人持續悼念六四的效果

我們不妨先盤點一下香港人持續25年悼念六四的效果。25年來,數以十萬計的市民的持續性的集體行動,已經產生一些獨特的效果。

第一,香港於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中國的良心」,這是持續悼念活動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正果,這是我們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在大陸,當六四成為不能知、不能說、不能傳、更不能思考的禁區(從今年當局把在自己家中說、傳、思考六四的人以聚眾滋事為由入罪可見一斑),我們仍然能夠秉持良知悼念六四,自然而然地,香港就成為全民族的良心。所以,今天內地的朋友都知道,他們在內地不能說的話,不能出版的書,都只能在香港說,在香港出版。

第二,香港市民的堅持,成為我們同強權鬥爭的重要武器。我們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當然無法同武裝到牙齒的強權硬拼。但是,在茫茫神州大地,微小的香港人僅僅憑着一點正義良知,就敢於挑戰強權者欲令全民失憶、從而抹去歷史罪行的企圖,為中華民族保存歷史的真相。正如捷克流亡詩人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名言:「人類與強權的鬥爭,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註1),我們同中共的鬥爭,也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君不見中共新貴習近平去年下達的「9號文件」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設定了「七不講」的禁區,其中一個不准講的正正是「黨的歷史錯誤」。可見,對六四的悼念,是我們對付強權的重要的思想、理論、乃至行動的武器。

第三,我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堅持悼念,已經孕育出一代敢於捍衛香港價值的新人。

每年六四,數以萬計的市民到維園點燃蠟燭,對中共來說,可謂不痛不癢,無損他們的毫毛。筆者有時也會懷疑這種「行禮如儀」的活動有沒有作用。直至看到近年年輕一代學運先鋒和中堅分子的湧現,我才相信數以萬計的市民點燃一根蠟燭的平常不過的行動,卻也使得在中國幾乎被熄滅的民主的薪火得以在香港薪傳。

我覺得,這是香港市民堅持了四分一世紀以來的成果。我們的努力絕對沒有白費。

悼念孕育出本土主義

對於本土主義者來說,他們應該看到,正是年復一年的悼念活動,才孕育出本土主義來。何以故?

一,年年的悼念活動,大大提高了年輕人的社會意識,鼓勵他們參與社會事務。這些朋友都不能否認他們的父母帶他們參加六四的悼念活動,是他們政治啓蒙的開始。所以,對很多朋友來說,他們今天的醒覺,得益於當年的悼念六四。

二,他們通過參與六四的悼念,認識到香港和大陸兩制之間的差別,從而更加珍惜香港的一制,更自覺地捍衛香港的制度優越性,同時也就更加抗拒任何促使香港「大陸化」、或者「陸——港一體化」的政策及措施。

三,長達四分一世紀的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已經成為香港政治生活中一個鮮明的集體回憶,正是這個共同的集體回憶,反過來加深了我們本土的凝聚力。理論上,任何本土主義的興起都離不開共同的歷史回憶,所謂生命共同體是也。

基於這3個原因,我敢說本土主義是植根於六四的燭光晚會。正是點點燭光這種看上去「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為近年興起的本土主義打下了強大的群衆基礎,才會在高鐵事件之後迅速冒起成為一股新的社會運動力量。

觀乎此,本土派的朋友不但沒有必要規勸香港市民「放下愛恨交纏的六四包袱」,反而更加應該通過悼念六四賦予新的內涵,例如:

一,通過對六四的悼念,強化我們香港人的共同的集體記憶,因為誠如徐賁教授說:

「記憶成為深厚人際關係的關鍵,記憶是維持濃厚關係的黏合劑,有共同記憶的群體,才有濃厚關係(註2)」。

二,通過對六四的悼念,加深我們對香港制度優勢的認識,從而更自覺地捍衛我們的核心價值。

三,通過對六四的悼念,我們要培育新一代香港人和中國人,使他們具備以下優良的公民質素:

1. 牢記民族的歷史災難,並時刻警惕「一黨專政」的錯誤;

2. 關懷我們的社會,對周圍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不會熟視無睹;

3. 拒絕「平庸之惡」(即不加思考而盲目認同當權派)、拒絕犬儒主義(在強大的當權派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積極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改革;

4. 時刻保持「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這是每個人對付極權主義最大的武器。

註1:見《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註2:美國麻塞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徐賁的著作《人以什麽理由來記憶?》

(http://news.mingpao.com/20140530/fab1.htm)

Monday, May 26, 2014

沉默的男人

沉默的男人話:
"我冇諗過,被___控制我嘅經濟之後,佢開始連我嘅思想都控制埋。我開始身不由己,變成不折不扣的___奴"
"沉默嘅代價,可能就係繼續被強權支配、被歷史遺忘。"

「沉默是金」,對於我這個站在強權面前的男人,仍然是對嗎?
發聲,卻又有用嗎?

應沉默... 還是應發聲? 


耶穌二千年前在十字架上選擇沉默,哪麼我今天又應如何獻上我的選擇?



[公屋潮文之世伯後傳] 沉默的男人
http://youtu.be/uHuRmN9-iyU

【公屋潮文「世伯」擔正:沉默只能繼續被強權支配】By 蘋果日報
http://bit.ly/1olidWJ

根據高登討論區一篇「公屋潮文」拍製而成的《公屋.居屋.私樓》短片,找來資深演員盧宛茵扮演勢利「伯母」,揭示年輕一代上樓悲歌,短片在網上熱爆。片中沉默不敢發聲的「世伯」,近日在另一短片《沉默的男人》中終於擔正做男主角。製作短片的「正治製作」成員向《蘋果》表示,影片是根據博客庫斯克以今年文憑試作文考題「必要的沉默」為靈感的潮文,拍出「世伯」沉默地看著女兒男友被未來外母「秒殺」的心路歷程,單是剪片已花了數星期時間。《蘋果》獲「正治製作」成員同意轉載短片,希望更多人可以觀看到短片,反思當中意義。

兩段短片均由製作團隊「正治製作」拍攝,《沉默的男人》講述世伯經歷30年人生高低起伏,其人生與香港歷史連成一體,原本可以乘着黃金時期發達買樓,可惜「我搞大咗阿蘭(伯母)個肚」,結果為現實而放棄理想,原本立志成演員的他,只能在電影《阿郎的故事》中做周潤發的替身,結果受傷留醫半年,其後再經歷工傷、失業,錯過買樓機會。

到97年,世伯憑「獅子山精神」由保安員晉升至保安主任,終於用幾年積儲成功買樓,可惜金融風暴殺到,「唔炒賣股票都深受其害」,不單淪為負資產,更再度失業。

到了沙士後政府開放自由行,世伯經歷過97年「玩唔玩股票都受害」的教訓,眼見百業興旺的經濟環境下,豁出去學人炒股投資,結果接連失利,最終要將經濟獨立的權利拱手相讓給老婆,成為一名老婆奴,「但係我冇諗過,畀阿蘭控制咗我嘅經濟之後,佢開始連我嘅思想都控制埋」。從此以後,「世伯」只有沉默,「而沉默嘅代價,可能就係繼續俾強權支配、俾歷史遺忘」。


對於別人質疑他為何不反抗,「世伯」表示自己再年輕,無力再撐下去。結果他即使眼看女兒男友因住屋問題、開公司追逐夢想被人奚落,都只能繼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