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04, 2014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函: 教會要在十字路口服侍人

【時代論壇訊】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袁天佑牧師於今天(十月四日)在該會網站就社會近日出現的情況,向該會全體會友發出牧函,解釋該會香港堂近日開放讓抗爭人士休息的原因,並進而指出福音是拯救人脫離因社會或制度的罪而造成的壓制,而不止限於脫離個人的罪。他又指,面對社會的十字路口,教會要在其中服侍心靈受傷的人,並以行動見證福音的大能。

該封牧函名為「位於十字路口的教會」,身兼該會香港堂主任的袁天佑表示,過去十多年來他經常反思當人面對疑惑處於十字路口時,該禮拜堂能做些甚麼。他認為該禮拜堂正位處交通要塞,故可成為無牆教會,服侍不同政見人士,讓他們作短暫的休息。他談及聖經中的逃城,是讓犯罪者可以寄居的地方,進而指出無論何人在有需要時,教會也應盡力讓他們休息,提供水、食物、關懷和代求。他指出,有一次當該堂對面的酒店因人類豬流感發被封閉,不少警務人員要在附近當值時,他們也曾在該堂安排地方讓警務人員休息和用膳。

袁天佑指出,福音必然涉及社會和政治的事情,而每個人也有其政治立場。可是教會鼓勵信徒學習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牧者也要帶領會友一同經歷社會的事,並一同反思學習,可是要明白自己的選擇並不等同上帝的公義,也不應將自己的思想要求信徒服從。

他認為,佔中必然會影響市民日常生活,但佔中者也是因經過多方面向政府表達意見無援,才作這樣的事。他盼望不贊同者也存忍耐的心包容;而佔中的目標——使香港有更大的民主,也符合市民長遠生活和益處。此外,牧函亦指該會牧師部對日前警方使用胡椒噴霧和催淚彈對付一些沒衝擊警方防線的人的行為不能認同,並對該決定的負責人發出譴責。

牧函全文連結:http://www.methodist.org.hk/media/filehotlink/2014/10/03/Pastoral_Letter-141004.pdf


以下是《位於十字路口的教會》全文:

這幾天收到不少會友和好友的查詢,因有傳言:「警方要來清走在香港堂內停留的示威人士,並要找我談話,造成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要為我代禱。」我告訴大家,這只是謊言,用來製造恐慌。在決定開放禮拜堂供因警方施放催淚彈而肉體、心靈受傷的市民休息、禱告,我沒感到壓力或擔憂。無論如何,我在此多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不過,亦可能有會友擔心和懷疑,禮拜堂應否用作抗爭者休息,甚至是提供醫療、物資等的地方?

教會不是因為支持「佔中」而讓抗爭者在禮拜堂內休息。香港堂座落在灣仔一個十字路口上。過去十多年擔任香港堂主任,我經常反思,在人面對疑惑,好像站在十字路口那樣,在撕裂和矛盾的社會,這座禮拜堂可以做些甚麼呢?這地方當然是信徒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見證上帝福音大能的地方。同時,這也是上帝給教會管理,目的是用作服侍社區人士的地方。禮拜堂要成為一間無牆的教會,所以經常有不少人進出,在這裏禱告,休息,拿個飯盒來享用,使用洗手間等。由於禮拜堂座落於交通要塞,十字路口,不少不同政見人士在遊行時都經過這裏,我們都會打開禮拜堂,讓他們可以作短暫的休息。

曾有一次,禮拜堂對面的酒店內發生人類豬流感被封閉,不少警務人員要在附近當值。我們安排了地方,讓執勤的警務人員可以休息,用膳,睡眠。

有人可能會認為,抗爭的人是違法的,教會怎麼可以幫忙他們呢?但從舊約聖經,我們看到有「逃城」的概念(參看民三十五),讓犯法者可以寄居。在教會的傳統中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安排,如英國的教會曾收容尋求政治庇護者;電影「孤星淚」的主教更維護一個偷了一塊麵包、後來偷了教堂銀燭台的人。事實上,無論甚麼人,有需要時,禮拜堂也應盡力提供他們休息、水、食物、關懷和代求。

如何實踐信仰?我們也常站在十字路口上作出抉擇。在過去一年,我面對的壓力實在不少,相信每一位教牧同工也有同感。面對着「佔中」的提出和政改的諮詢,教會和帶領着教會的牧者應如何回應呢?

我們不可以簡單的說:「教會的任務是傳福音,拯救靈魂,教會不涉及政治,又或是應對政治中立。」這不是聖經對教會任務和傳福音的理解,也不合乎衞斯理約翰的傳統!我們所相信的福音,是拯救人脫離罪惡的福音。不單是脫離個人的罪,也要脫離因他人、社會或制度的罪惡對人造成的壓制。所以我們所相信的福音也必涉及社會和政治的事情。「政治中立」,這是個謊言,有誰沒有他的政治立場呢?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Elie Wiesel曾這樣說:「中立從來只有助於壓迫者而非受害者,沉默永遠只會助長施虐者而非被虐者。」作為信徒,我們不單從社會現況來看事情,更從聖經的教導,教會的傳統,作出選擇。但因着每個人的經歷背景不同,所作出的抉擇會不同,例如我們可以認為政府就是壓迫者,但也有人認為抗爭者是壓迫者。所以過去我們也鼓勵信徒學習彼此尊重,互相聆聽和包容,保守合而為一的心。作為牧者,要帶領會友,也與會友一同去經歷體會社會所發生的事,並且一同去反思學習。

牧者不可能沒有他個人的思想,最重要者,牧者要思想如何從聖經、教會傳統去思考,跟隨聖靈的感動,去領受上帝的話,以行動跟隨耶穌;也要明白自己所作出的選擇,並不等同於上帝的公義。我們也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去要求信徒跟從。

對於「佔中」,牧師部早已發出牧函,我們不鼓吹也不反對。但對於政改,我們深深期盼香港能有一個真的普選,「不單是一人一票選舉特首的權利,我們同樣關注選民的選擇權。」這也是普羅市民所期望的。

可惜的是,人大常委會於8月31日作出了決定,對選擇權作出篩選。我曾經在一次宗教界慶祝國慶的茶會中致辭時,很坦誠的對中央及政府官員說:「人大常委會作出了政改的框架,但這決定並沒有解決社會所面對的撕裂。」因此,可以預見「佔中」必會發生。

有人可能認為表達意見可以用其他方式,何須「佔中」?「佔中」必會影響市民日常生活。這是真的,但我們亦明白,提出「佔中」者都不盼望佔中,只是經過多方向政府表達意見,政府都沒有聽到。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盼望不贊同者也存忍耐的心予以包容。而且,「佔中」的目標,是盼望香港能有更大的民主,這符合香港市民長遠的生活和益處。

「佔中」者希望以「愛與和平」來表達,我們從這幾天抗爭者所表現的克制,我們也深感安慰。但在警民對峙中,克制實在不易。可能在當中有小部分抗爭者會衝擊警方的防線,警方也可能會使用適當的武力維持秩序。但對於全副裝備、訓練精良的警方使用胡椒噴霧,及至後來使用催淚彈,對付只是拿着雨傘的群眾,尤其是那些沒有衝擊的人,我們實不能認同;牧師部對作出這決定的負責人發出譴責,呼籲警方不再使用不必要的武力,亦呼籲抗爭者要以和平和非暴力表達訴求。在這裏,我盼望當警務人員的,特別是當中的弟兄姊妹明白,我們所譴責的,不是個別的警察,而是行動背後的決策者,也希望他們在盡忠職守時,知道他們有更高的原則就是效忠上帝,公義和香港市民。我們仍對每一位盡忠和愛護市民的警務人員表示衷心的敬意。

社會正處於十字路口中,政改怎樣走下去?我們的信仰要在十字路口上作出更深的反思,教會亦要在十字路口上服侍心靈受傷的人,並以行動去見證福音的大能。

讓我們同心為香港守望。

狼謀略 - 區家麟

事到如今,狼謀略已很清楚,既恐鐵腕鎮壓惹反彈,則採拖字訣,除了等待示威者體力支持不住、返工返學支持不住,當然有其他動作︰

(1) 愛字堆同步吹雞出動,同時鼓動受影響市民上街,共產黨最熟練的「螞蟻鬥螞蟻」出招,民眾互咬,狼在偷笑。(見舊文〈紅螞蟻鬥黑螞蟻,誰在笑?〉)
(2) 運動一延長,堅持的必是極上心兼激進的一派,群眾容易分裂;政府一答允談判,但堅持人大框架,波就在學聯及群眾身上,由談判議題、訴求、策略、底線,必然有分歧,政府期待示威者內訌、左膠右膠互咬,政府未談先勝。他們也等待示威者變得更激進,例如叫自己做「革命」,越叫「革命」,政府彈藥越多。
(3) 輿論攻勢,集中講佔領對民生與經濟影響,這些影響,香港當然有一群「經濟動物」非常介意。昨天烽煙節目有一句很深刻,一位阿媽打電話來,話佢個仔讀幼稚園,中環返學,現在停課,「你知唔知學費畀幾多錢呀!」講了幾次。
(4) 傳媒大篇幅報道亂象。報道衝突,是新聞價值與規律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市民覺得「亂」,政府期望民意逆轉,不只打散佔領運動,更期望政治版圖大逆轉。

不過,狼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視乎很多因素。

(1) 反佔中民眾出動,建制派其實兵行險著,以往他們每次出動,行為皆惹人反感,容易產生反效果。
(2) 政府答應對話,其實這招很高,順水推舟,容易導致學生內訌;學生談判策略要懂得妥協之道,有進有退,保持團結;反正對話不可能有結果,都只是一場騷,林鄭與振英最希望與會者情緒激動,學生若能顯示理性與風度,方可力保不失,再尋出路。
(3) 堅持街頭互鬥者,均是熱血激動人士,平和理性抗爭者仍然是大多數,若這群人能堅守和平非暴力的理念,團結一致,還能保住運動的果實與聲勢,繼續流動佔領;有組織的滋事者退卻後,自能一浪接一浪,重新再來,旺角失守,可以去轉往金鐘,金鐘失守,可轉中環,或可四散,只要保住道氣,總能擇日再來。

無論結果如何,從今以後,香港不再一樣。

(1) 香港將更撕裂,不只是世代之爭,更是文明的衝突。
(2) 「佔領」的抗爭模式,經過成功試練,將成為以後示威抗爭的先例。
(3) 梁振英繼續在位,香港將變得不能管治,這似乎是激進反對派樂見。

要來的終於要來,抗爭時代開始。

原文: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3.html

Wednesday, August 06, 2014

"All was calm"

One day he got into a boat with his disciples, and he said to them, “Let us go across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So they set out, and as they sailed he fell asleep. And a windstorm came down on the lake, and they were filling with water and were in danger. And they went and woke him, saying, “Master, Master, we are perishing!” And he awoke and rebuked the wind and the raging waves, and they ceased, and there was a calm. He said to them, “Where is your faith?” And they were afraid, and they marveled, saying to one another, “Who then is this, that he commands even winds and water, and they obey him?” (Luke 8:22-25 ESV)

“All was calm” when the Lord asked this question of his disciples. However, a moment before “the boat was being swamped, and they were in great danger“ in the midst of “the wind and the raging water.” They were amazed by his power over the elements. In one sense we are more amazed by the question itself: “Where is your faith?” The disciples were not day-trippers who would fear the odd wave coming over the side- they were experienced seamen. Their cry, “Master we’re going to drown!” was not an exaggeration. Moreover, it showed concern for him as well as for themselves. 

He expects us to trust him, come what may. Lilias Trotter of Algiers well expresses what this involves: “Trust in a Christ who is not working - ‘He answered her not a word.’ Trust in a Christ who seems not to be caring - ‘Asleep on a pillow.’ Trust in a Christ who seems to have failed - ‘He that should have redeemed Israel.’” 

Real faith trusts a sleeping Christ in the midst of the tempest. This is the implication of Jesus’ question. Real faith believes, even when the wind is still raging, that “with Christ in the vessel, we’ll weather the storm.”

<Daily Encouragement - Day 218>


Friday, May 30, 2014

程翔:為了本土利益,更需悼念「六四」

【明報專訊】今年是「六四」屠城25周年紀念。25年來,香港人年復一年地通過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悼念六四,向中共展示出我們人民將會鍥而不捨地向腐敗的政權作出抗爭,直到真理戰勝強權為止。

對此,中共視悼念六四活動如針如芒,並不奇怪,所以建制派人士會出來呼籲市民放下對六四的所謂「愛恨纏結」,筆者可以理解。事實上這25年來都有不少建制派的朋友勸筆者放下六四包袱、放下六四情意結等等。然而,一些支援本土主義的朋友,最近也提出:「25年了,該放下愛恨交纏的六四包袱了」,筆者就覺得難以理喻了。

事實上,近兩年來,隨着本土意識的抬頭,開始有人提出要與大陸切割開來,所以本土派已經開始醞釀反對悼念六四的活動。支聯會成立伊始已經寫上的「愛國」一詞,如今竟然變成禁忌,更有人公開提出杯葛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維園燭光晚會,另起爐灶,通過另類的悼念方式來表達本土主義分離於中國大陸的訴求。

港人持續悼念六四的效果

我們不妨先盤點一下香港人持續25年悼念六四的效果。25年來,數以十萬計的市民的持續性的集體行動,已經產生一些獨特的效果。

第一,香港於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中國的良心」,這是持續悼念活動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正果,這是我們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在大陸,當六四成為不能知、不能說、不能傳、更不能思考的禁區(從今年當局把在自己家中說、傳、思考六四的人以聚眾滋事為由入罪可見一斑),我們仍然能夠秉持良知悼念六四,自然而然地,香港就成為全民族的良心。所以,今天內地的朋友都知道,他們在內地不能說的話,不能出版的書,都只能在香港說,在香港出版。

第二,香港市民的堅持,成為我們同強權鬥爭的重要武器。我們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當然無法同武裝到牙齒的強權硬拼。但是,在茫茫神州大地,微小的香港人僅僅憑着一點正義良知,就敢於挑戰強權者欲令全民失憶、從而抹去歷史罪行的企圖,為中華民族保存歷史的真相。正如捷克流亡詩人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名言:「人類與強權的鬥爭,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註1),我們同中共的鬥爭,也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君不見中共新貴習近平去年下達的「9號文件」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設定了「七不講」的禁區,其中一個不准講的正正是「黨的歷史錯誤」。可見,對六四的悼念,是我們對付強權的重要的思想、理論、乃至行動的武器。

第三,我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堅持悼念,已經孕育出一代敢於捍衛香港價值的新人。

每年六四,數以萬計的市民到維園點燃蠟燭,對中共來說,可謂不痛不癢,無損他們的毫毛。筆者有時也會懷疑這種「行禮如儀」的活動有沒有作用。直至看到近年年輕一代學運先鋒和中堅分子的湧現,我才相信數以萬計的市民點燃一根蠟燭的平常不過的行動,卻也使得在中國幾乎被熄滅的民主的薪火得以在香港薪傳。

我覺得,這是香港市民堅持了四分一世紀以來的成果。我們的努力絕對沒有白費。

悼念孕育出本土主義

對於本土主義者來說,他們應該看到,正是年復一年的悼念活動,才孕育出本土主義來。何以故?

一,年年的悼念活動,大大提高了年輕人的社會意識,鼓勵他們參與社會事務。這些朋友都不能否認他們的父母帶他們參加六四的悼念活動,是他們政治啓蒙的開始。所以,對很多朋友來說,他們今天的醒覺,得益於當年的悼念六四。

二,他們通過參與六四的悼念,認識到香港和大陸兩制之間的差別,從而更加珍惜香港的一制,更自覺地捍衛香港的制度優越性,同時也就更加抗拒任何促使香港「大陸化」、或者「陸——港一體化」的政策及措施。

三,長達四分一世紀的六四維園燭光晚會,已經成為香港政治生活中一個鮮明的集體回憶,正是這個共同的集體回憶,反過來加深了我們本土的凝聚力。理論上,任何本土主義的興起都離不開共同的歷史回憶,所謂生命共同體是也。

基於這3個原因,我敢說本土主義是植根於六四的燭光晚會。正是點點燭光這種看上去「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為近年興起的本土主義打下了強大的群衆基礎,才會在高鐵事件之後迅速冒起成為一股新的社會運動力量。

觀乎此,本土派的朋友不但沒有必要規勸香港市民「放下愛恨交纏的六四包袱」,反而更加應該通過悼念六四賦予新的內涵,例如:

一,通過對六四的悼念,強化我們香港人的共同的集體記憶,因為誠如徐賁教授說:

「記憶成為深厚人際關係的關鍵,記憶是維持濃厚關係的黏合劑,有共同記憶的群體,才有濃厚關係(註2)」。

二,通過對六四的悼念,加深我們對香港制度優勢的認識,從而更自覺地捍衛我們的核心價值。

三,通過對六四的悼念,我們要培育新一代香港人和中國人,使他們具備以下優良的公民質素:

1. 牢記民族的歷史災難,並時刻警惕「一黨專政」的錯誤;

2. 關懷我們的社會,對周圍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不會熟視無睹;

3. 拒絕「平庸之惡」(即不加思考而盲目認同當權派)、拒絕犬儒主義(在強大的當權派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積極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改革;

4. 時刻保持「獨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這是每個人對付極權主義最大的武器。

註1:見《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註2:美國麻塞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徐賁的著作《人以什麽理由來記憶?》

(http://news.mingpao.com/20140530/fab1.htm)

Monday, May 26, 2014

沉默的男人

沉默的男人話:
"我冇諗過,被___控制我嘅經濟之後,佢開始連我嘅思想都控制埋。我開始身不由己,變成不折不扣的___奴"
"沉默嘅代價,可能就係繼續被強權支配、被歷史遺忘。"

「沉默是金」,對於我這個站在強權面前的男人,仍然是對嗎?
發聲,卻又有用嗎?

應沉默... 還是應發聲? 


耶穌二千年前在十字架上選擇沉默,哪麼我今天又應如何獻上我的選擇?



[公屋潮文之世伯後傳] 沉默的男人
http://youtu.be/uHuRmN9-iyU

【公屋潮文「世伯」擔正:沉默只能繼續被強權支配】By 蘋果日報
http://bit.ly/1olidWJ

根據高登討論區一篇「公屋潮文」拍製而成的《公屋.居屋.私樓》短片,找來資深演員盧宛茵扮演勢利「伯母」,揭示年輕一代上樓悲歌,短片在網上熱爆。片中沉默不敢發聲的「世伯」,近日在另一短片《沉默的男人》中終於擔正做男主角。製作短片的「正治製作」成員向《蘋果》表示,影片是根據博客庫斯克以今年文憑試作文考題「必要的沉默」為靈感的潮文,拍出「世伯」沉默地看著女兒男友被未來外母「秒殺」的心路歷程,單是剪片已花了數星期時間。《蘋果》獲「正治製作」成員同意轉載短片,希望更多人可以觀看到短片,反思當中意義。

兩段短片均由製作團隊「正治製作」拍攝,《沉默的男人》講述世伯經歷30年人生高低起伏,其人生與香港歷史連成一體,原本可以乘着黃金時期發達買樓,可惜「我搞大咗阿蘭(伯母)個肚」,結果為現實而放棄理想,原本立志成演員的他,只能在電影《阿郎的故事》中做周潤發的替身,結果受傷留醫半年,其後再經歷工傷、失業,錯過買樓機會。

到97年,世伯憑「獅子山精神」由保安員晉升至保安主任,終於用幾年積儲成功買樓,可惜金融風暴殺到,「唔炒賣股票都深受其害」,不單淪為負資產,更再度失業。

到了沙士後政府開放自由行,世伯經歷過97年「玩唔玩股票都受害」的教訓,眼見百業興旺的經濟環境下,豁出去學人炒股投資,結果接連失利,最終要將經濟獨立的權利拱手相讓給老婆,成為一名老婆奴,「但係我冇諗過,畀阿蘭控制咗我嘅經濟之後,佢開始連我嘅思想都控制埋」。從此以後,「世伯」只有沉默,「而沉默嘅代價,可能就係繼續俾強權支配、俾歷史遺忘」。


對於別人質疑他為何不反抗,「世伯」表示自己再年輕,無力再撐下去。結果他即使眼看女兒男友因住屋問題、開公司追逐夢想被人奚落,都只能繼續沉默。

Tuesday, January 07, 2014

學得深,就是好??


有線新聞《新聞刺針》記者將一些幼稚園高班的題目交給立法會議員解答,無論是數學一級榮譽畢業的主席曾鈺成,平日雄辯滔滔的大狀湯家驊,抑或是「MISS MO」毛孟靜,都被題目難倒。

家長可能認為早起步,學得深,就是好。但幼兒教育家就警告,過早催谷,壓力過大並非好事。

「小朋友長期在壓力下,其實他的腦細胞會受影響,可能會沒有記性。」

來源: 有線新聞

Post by 港媽 港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