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h articles from www
------------------------------------------------------
Management VS Engineering
A woman in a hot air balloon realized she was lost.
She reduced altitude and spotted a man below. She descended a bit more and shouted, "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I promised a friend I would meet him an hour ago but I don't know where I am."
The man below replied, "You're in a hot air balloon hovering approximately 30 feet above the ground. You're between 40 and 41 degrees north latitude and between 59 and 60 degrees west longitude."
"You must be an engineer," said the balloonist.
"I am", replied the man. "How did you know?"
"Well, answered the balloonist, "everything you told me is technically correct, but I've no idea what to make of your information, and the fact is I'm still lost. Frankly, you've not been much help at all. If anything you've delayed my trip even more."
The man below responded, "You must be in management."
"I am," replied the balloonist, "but how did you know?"
"Well," said the ma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or where you're going. You have risen to where you are due to a large quantity of hot air.
You made a promise which you've no idea how to keep, and you expect people beneath you to solve your problems."
------------------------------------------------------
Republican vs Democrat
A woman in a hot air balloon realized she was lost. She lowered altitude and spotted a man in a boat below. She shouted to him, "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I promised a friend I would meet him an hour ago, but I don't know where I am."
The man consulted his portable GPS and replied, "You're in a hot air balloon approximately 30 feet above a ground elevation of 2,346 feet above sea level. You are 31 degrees, 14.97 minutes north latitude and 100 degrees, 49.09 minutes west longitude."
She rolled her eyes and said, "You must be a Republican."
"I am," replied the man. "How did you know?"
"Well," answered the balloonist, "everything you told me is technically correct, but I have no idea what to make of your information, and I'm still lost. Frankly, you've not been much help to me."
The man smiled and responded, "You must be a Democrat."
"I am," replied the balloonist. "But how did you know?"
"Well," said the man, "You don't know where you are or where you're going. You've risen to where you are due to a large quantity of hot air. You've made a promise that you have no idea how to keep, and now you expect ME to solve your problem. You're in EXACTLY the same position you were in before we met, but somehow, now, it's MY fault.
------------------------------------------------------
Impressed...!
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聚財富,不知將來有誰收取﹖Surely a man egoes about as a shadow! Surely for nothing they are in turmoil; man heaps up wealth and does not know who will gather! (詩篇Ps39:6)
Friday, July 29, 2011
Monday, July 18, 2011
他山之石∕香港教會對六四事件的三條道路
他山之石∕香港教會對六四事件的三條道路
胡志偉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牧師)
【曠野172期】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經過了二十二年,香港人與教會始終揮不去的是鬱結於內心的「平反六四」情意結;每年港人公開悼念六四活動標誌著「一國兩制」下,我們仍可在中國主權管轄下一小塊地土享有表達異見的自由。筆者嘗試就個人觀察及有限參與,就教內報刊、民運反思祈禱會與六四紀念禱文登報聯署等現象,說明了香港教會「六四情意結」的三條道路: 自限、限人與自主。
自限之道
按《200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反映,香港教會與內地教會有交流的,佔整體的63.3% (2004年同性質的調查反映有50.2%)。不同的宗派組織與機構,均有同工定期北上訪問內地,或有內地教會與政府機關人士來港拜訪宗派組織、機構與神學院等。
因著不少領袖在內地有其事工或服務的考慮,大多不願鮮明地表達對六四的看法或立場,憂慮因而影響了關係,從而帶來事工的限制與不方便。筆者諒解不少教會領袖為了顧及堂會或機構,避免參與明顯地違反中央權力意志的活動。個人靜悄悄參與每年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不是問題,但參與民運反思祈禱會或具名登報聯署六四紀念禱文,則有所保留。
就筆者過往至今的接觸,有部分堂會於六四前後的主日與祈禱會,不少採用「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成立於1989年,執委為蔡元雲、胡丙杰、盧龍光、朱耀明、周榮富、林海盛、李信堅、劉子睿、梁恩榮、翁偉業) 撰寫的「六四紀念禱文」或「中國主日啟應禱文」;有些刊登於週刊,有些則用於崇拜的公禱程序。
從現實理解,當前香港教會主流對六四事件的論述,停留於自我限制的意識形態;大多教會領袖採取明哲保身,避免作出任何被理解為衝擊中央管治權威的言論與行動;畢竟教會的首要之務並非「平反六四」。《200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指出,大多堂會關注的社會課題為經濟 (佔整體堂會的63.9%)、家庭 (52.4%)與性倫理 (39.9%)等,民主進程的關注程度由2004年的12.4%下跌至2009年的5.7%,這些客觀數據說明了香港教會對較敏感的政治課題如六四事件的戒心。
限人之道
第二條路線,與第一條路線的分別,則在於有教會領袖不僅基於個人考慮而自限,更進一步為了取悅權勢,甚至限制他人就六四表達意見。六月五日香港基督教兩份有代表性報刊:《基督教週報》與《時代論壇》的版面與內容至少反映若干事實。
《基督教週報》內容隻字不提六四事件,而《時代論壇》則於第二版用了半頁篇幅報導「民運反思祈禱會」,並於公開園地刊登了陳中禧來稿〈六月第四日重組〉(第1240期)。《時代論壇》於早一期 (5月29日) 的封面則是一端是六四廿二週年研討會的報導,另一端則刊登了整篇六四紀念禱文。這兩份報刊截然不同的取態正好說明了教會領袖對六四事件的立場。
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的《基督教週報》,迴避任何與六四相關的文字;筆者多年前為此報刊撰稿時,文內任何提及「六四」的片紙隻字均被刪掉,也有其他作者的文章有類似下場。對這些在位領袖而言,六四是敏感字眼,為了與中國大陸保持友好關係,任何觸動政權神經之事,還是不提為妙,不僅對六四表示沉默,更限制了作者們表達六四的自由! 就筆者接觸,持守此種自限又限人立場的,仍是極少數。然而,隨著年日與權力的增長,筆者憂慮的是部分自我約制的領袖,為了合理化其「自限之道」的高明立場,不自覺或有意地作出了「限人之道」。
自主之道
第三條道,筆者稱之為「自主之道」;香港回歸中國後仍能公開悼念六四,正是「一國兩制」下的言論與集會自由。當有一天,香港人與教會不能公開表達「平反六四」的聲音,意味著香港不再是「特別行政區」了 !
香港仍有少數領袖如蔡元雲與盧龍光等不畏形勢,公開地發言或登報聯署,表達教會對六四的信念。胡丙杰(中華基督教會合一九龍堂主任牧師) 撰寫文章〈六四不應是教會禁忌〉(刊登於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出版之《基關窗》,2011年4月),他這樣分享:「近期卻聽到『六四是教會禁忌』的聲音,非常奇怪。本人在牧養教會的經驗中,每年都有三、四十位弟兄姊妹自願聯署登報『六四紀念禱文』,亦將此禱文轉印於教會週刊內,而六四期間的講道亦配合,從來沒有人質疑,大家都默默地支持中國民主運動及為六四受影響者禱告。所以,從來不覺得六四是教會禁忌。」
筆者也參與了「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主辦的六四民運反思祈禱會,約四十多位出席。聚會其中一項是由一群青年人以「八十後的六四」為題,分享對六四的感受,他們認為「歷史不能遺忘,要薪火相傳,直至六四平反的一天。」蔡元雲醫生分享: 「一個國家失去記憶是可恥的,忘記自己身分是羞恥的」。教會每年堅持舉行六四祈禱會不是「發牢騷」,而是盼望歷史得著延續,使後人能認識此事,得以從過去歷史來建立國家意識和身份。與會者寫下個人對中國的心願,並以茉莉花表達心意,並由「我要回家運動」發起人朱耀明祝福,結束聚會。就筆者過往至今的參與,除了「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執委外,在位領袖參與的確實寥寥可數,尤其是堂會教牧同工。
哪條道路 ?
筆者尊重不同人士選取不同道路;基督新教本身是多元表達,就政治或公共事務不一定有一致的看法。然而在一些政治事件,如六四事件、二二八事件等,對錯較為明確,教會應該選擇站在接近公義的一方。當教會享有自由與自主,卻怯於政權或形勢,表達適當的道德勇氣,我們就失掉了在公共空間的先知聲音。教會領袖不能取巧地在事件已有公論時,才插上附和的聲音;乃是在事件的抗爭過程中,因著信仰,不再計較名利、權力與得失……等,對任何違反人道與公義者,予以譴責。
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著有《責任與判斷》(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其中第六章探討天主教會,特別是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XII) 對納粹暴行的漠視沉默,鄂蘭於文內指出教會對有關指控有三方面回應。第一種回應我稱為明哲保身「抗議和譴責的態度……不僅徒勞,而且有害 : 這是問題的重點」(279頁)。第二種回應則是勢孤力弱,天主教徒無法動員與組織起來;鄂蘭反駁納粹佔領地區時,天主教徒佔多數,只是教會高層的怕事,間接助長了納粹的暴行。第三種回應則是保持中立,有意見認為:「戰爭之中,教宗一份權威聲明就可能造成分裂」(279頁);即使教宗看到希特勒發動「不義之戰」,但他認為共產主義較納粹主義更危險,於是「保持中立」意味著教會不敢向納粹政權譴責與採取行動,同樣助長了納粹的權勢。
教會的明哲保身、勢孤力弱與保持中立,在某些場景是不得不然的 (中國大陸絕多教會未對六四事件表態,筆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教會享有自由與自主,卻自我限制,甚至限制他人,這是可悲的!
胡志偉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牧師)
【曠野172期】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經過了二十二年,香港人與教會始終揮不去的是鬱結於內心的「平反六四」情意結;每年港人公開悼念六四活動標誌著「一國兩制」下,我們仍可在中國主權管轄下一小塊地土享有表達異見的自由。筆者嘗試就個人觀察及有限參與,就教內報刊、民運反思祈禱會與六四紀念禱文登報聯署等現象,說明了香港教會「六四情意結」的三條道路: 自限、限人與自主。
自限之道
按《200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反映,香港教會與內地教會有交流的,佔整體的63.3% (2004年同性質的調查反映有50.2%)。不同的宗派組織與機構,均有同工定期北上訪問內地,或有內地教會與政府機關人士來港拜訪宗派組織、機構與神學院等。
因著不少領袖在內地有其事工或服務的考慮,大多不願鮮明地表達對六四的看法或立場,憂慮因而影響了關係,從而帶來事工的限制與不方便。筆者諒解不少教會領袖為了顧及堂會或機構,避免參與明顯地違反中央權力意志的活動。個人靜悄悄參與每年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不是問題,但參與民運反思祈禱會或具名登報聯署六四紀念禱文,則有所保留。
就筆者過往至今的接觸,有部分堂會於六四前後的主日與祈禱會,不少採用「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成立於1989年,執委為蔡元雲、胡丙杰、盧龍光、朱耀明、周榮富、林海盛、李信堅、劉子睿、梁恩榮、翁偉業) 撰寫的「六四紀念禱文」或「中國主日啟應禱文」;有些刊登於週刊,有些則用於崇拜的公禱程序。
從現實理解,當前香港教會主流對六四事件的論述,停留於自我限制的意識形態;大多教會領袖採取明哲保身,避免作出任何被理解為衝擊中央管治權威的言論與行動;畢竟教會的首要之務並非「平反六四」。《200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指出,大多堂會關注的社會課題為經濟 (佔整體堂會的63.9%)、家庭 (52.4%)與性倫理 (39.9%)等,民主進程的關注程度由2004年的12.4%下跌至2009年的5.7%,這些客觀數據說明了香港教會對較敏感的政治課題如六四事件的戒心。
限人之道
第二條路線,與第一條路線的分別,則在於有教會領袖不僅基於個人考慮而自限,更進一步為了取悅權勢,甚至限制他人就六四表達意見。六月五日香港基督教兩份有代表性報刊:《基督教週報》與《時代論壇》的版面與內容至少反映若干事實。
《基督教週報》內容隻字不提六四事件,而《時代論壇》則於第二版用了半頁篇幅報導「民運反思祈禱會」,並於公開園地刊登了陳中禧來稿〈六月第四日重組〉(第1240期)。《時代論壇》於早一期 (5月29日) 的封面則是一端是六四廿二週年研討會的報導,另一端則刊登了整篇六四紀念禱文。這兩份報刊截然不同的取態正好說明了教會領袖對六四事件的立場。
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的《基督教週報》,迴避任何與六四相關的文字;筆者多年前為此報刊撰稿時,文內任何提及「六四」的片紙隻字均被刪掉,也有其他作者的文章有類似下場。對這些在位領袖而言,六四是敏感字眼,為了與中國大陸保持友好關係,任何觸動政權神經之事,還是不提為妙,不僅對六四表示沉默,更限制了作者們表達六四的自由! 就筆者接觸,持守此種自限又限人立場的,仍是極少數。然而,隨著年日與權力的增長,筆者憂慮的是部分自我約制的領袖,為了合理化其「自限之道」的高明立場,不自覺或有意地作出了「限人之道」。
自主之道
第三條道,筆者稱之為「自主之道」;香港回歸中國後仍能公開悼念六四,正是「一國兩制」下的言論與集會自由。當有一天,香港人與教會不能公開表達「平反六四」的聲音,意味著香港不再是「特別行政區」了 !
香港仍有少數領袖如蔡元雲與盧龍光等不畏形勢,公開地發言或登報聯署,表達教會對六四的信念。胡丙杰(中華基督教會合一九龍堂主任牧師) 撰寫文章〈六四不應是教會禁忌〉(刊登於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出版之《基關窗》,2011年4月),他這樣分享:「近期卻聽到『六四是教會禁忌』的聲音,非常奇怪。本人在牧養教會的經驗中,每年都有三、四十位弟兄姊妹自願聯署登報『六四紀念禱文』,亦將此禱文轉印於教會週刊內,而六四期間的講道亦配合,從來沒有人質疑,大家都默默地支持中國民主運動及為六四受影響者禱告。所以,從來不覺得六四是教會禁忌。」
筆者也參與了「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主辦的六四民運反思祈禱會,約四十多位出席。聚會其中一項是由一群青年人以「八十後的六四」為題,分享對六四的感受,他們認為「歷史不能遺忘,要薪火相傳,直至六四平反的一天。」蔡元雲醫生分享: 「一個國家失去記憶是可恥的,忘記自己身分是羞恥的」。教會每年堅持舉行六四祈禱會不是「發牢騷」,而是盼望歷史得著延續,使後人能認識此事,得以從過去歷史來建立國家意識和身份。與會者寫下個人對中國的心願,並以茉莉花表達心意,並由「我要回家運動」發起人朱耀明祝福,結束聚會。就筆者過往至今的參與,除了「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執委外,在位領袖參與的確實寥寥可數,尤其是堂會教牧同工。
哪條道路 ?
筆者尊重不同人士選取不同道路;基督新教本身是多元表達,就政治或公共事務不一定有一致的看法。然而在一些政治事件,如六四事件、二二八事件等,對錯較為明確,教會應該選擇站在接近公義的一方。當教會享有自由與自主,卻怯於政權或形勢,表達適當的道德勇氣,我們就失掉了在公共空間的先知聲音。教會領袖不能取巧地在事件已有公論時,才插上附和的聲音;乃是在事件的抗爭過程中,因著信仰,不再計較名利、權力與得失……等,對任何違反人道與公義者,予以譴責。
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著有《責任與判斷》(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其中第六章探討天主教會,特別是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XII) 對納粹暴行的漠視沉默,鄂蘭於文內指出教會對有關指控有三方面回應。第一種回應我稱為明哲保身「抗議和譴責的態度……不僅徒勞,而且有害 : 這是問題的重點」(279頁)。第二種回應則是勢孤力弱,天主教徒無法動員與組織起來;鄂蘭反駁納粹佔領地區時,天主教徒佔多數,只是教會高層的怕事,間接助長了納粹的暴行。第三種回應則是保持中立,有意見認為:「戰爭之中,教宗一份權威聲明就可能造成分裂」(279頁);即使教宗看到希特勒發動「不義之戰」,但他認為共產主義較納粹主義更危險,於是「保持中立」意味著教會不敢向納粹政權譴責與採取行動,同樣助長了納粹的權勢。
教會的明哲保身、勢孤力弱與保持中立,在某些場景是不得不然的 (中國大陸絕多教會未對六四事件表態,筆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當教會享有自由與自主,卻自我限制,甚至限制他人,這是可悲的!
Saturday, July 09, 2011
杜絕變相公投
杜絕變相公投
區樂民
2011年07月09日 蘋果日報 副刊
為了杜絕變相公投,政府推出替補機制,弄至民怨沸騰,七一上街的人龍,從白天走到黑夜。政府決定押後二讀。有政黨建議不宜「一刀切」處理所有立法會議員出缺,替補機制應針對自行請辭的議員;如果因病或死亡而出缺,該進行補選。
一看,就知這個建議有漏洞。
舉個實例,零四年董建華先生因腳痛辭去特首職務。請問這樣的辭職,是屬於「自行請辭」還是「因病出缺」?
我無意拿董先生來開玩笑。說實話,我心裏尊敬他,因為他的人品好。我舉出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因病出缺」很難被證實或否定。
有人提議,辭職的議員一年內不得參選。這是不合理的,比方說,一個議員患了癌病,決定辭職,經過化療和電療,效果出奇地好,他想參加補選,再為市民服務,若遭摒諸門外,那算不算殘疾歧視?
又有人說,變相公投浪費公帑。我沒有念經濟科,不肯定那是不是浪費。記得通縮那幾年,政府鼓勵人們消費來刺激經濟。補選花的錢,其實是轉移到許多基層公務員的口袋,錢多了,自然增加消費,帶旺食肆、娛樂場所、百貨公司等等。
晚飯時,三叔說:「其實杜絕變相公投的方法很簡單,為甚麼政府要搞個『大頭佛』出來?」
「有何方法?」我問。
「遇上重大政治課題,」三叔答道:「政府正正當當地舉行公投,那就不會出現變相公投。公投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區樂民)
區樂民
2011年07月09日 蘋果日報 副刊
為了杜絕變相公投,政府推出替補機制,弄至民怨沸騰,七一上街的人龍,從白天走到黑夜。政府決定押後二讀。有政黨建議不宜「一刀切」處理所有立法會議員出缺,替補機制應針對自行請辭的議員;如果因病或死亡而出缺,該進行補選。
一看,就知這個建議有漏洞。
舉個實例,零四年董建華先生因腳痛辭去特首職務。請問這樣的辭職,是屬於「自行請辭」還是「因病出缺」?
我無意拿董先生來開玩笑。說實話,我心裏尊敬他,因為他的人品好。我舉出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因病出缺」很難被證實或否定。
有人提議,辭職的議員一年內不得參選。這是不合理的,比方說,一個議員患了癌病,決定辭職,經過化療和電療,效果出奇地好,他想參加補選,再為市民服務,若遭摒諸門外,那算不算殘疾歧視?
又有人說,變相公投浪費公帑。我沒有念經濟科,不肯定那是不是浪費。記得通縮那幾年,政府鼓勵人們消費來刺激經濟。補選花的錢,其實是轉移到許多基層公務員的口袋,錢多了,自然增加消費,帶旺食肆、娛樂場所、百貨公司等等。
晚飯時,三叔說:「其實杜絕變相公投的方法很簡單,為甚麼政府要搞個『大頭佛』出來?」
「有何方法?」我問。
「遇上重大政治課題,」三叔答道:「政府正正當當地舉行公投,那就不會出現變相公投。公投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區樂民)
Thursday, July 07, 2011
Rejoice and be glad in it
Ps 118:24 (ESV)
24 This is the day that the Lord has made;let us rejoice and be glad in it.
There are days when the last thing we want to do is rejoice. Our mood is down, our situation is out of hand, and our sorrow or guilt is overwhelming. We can relate to the writers of the psalms who often felt this way. But no matter how low the psalmists felt, they were always honest with God. And as they talked to God, their prayers ended in praise. When you don't feel like rejoicing, tell God how you truly feel. You will find that God will give you a reason to rejoice. God has given you this day to live and to serve him-be glad!
(Life Application Study Bible ® Devotion)
24 This is the day that the Lord has made;let us rejoice and be glad in it.
There are days when the last thing we want to do is rejoice. Our mood is down, our situation is out of hand, and our sorrow or guilt is overwhelming. We can relate to the writers of the psalms who often felt this way. But no matter how low the psalmists felt, they were always honest with God. And as they talked to God, their prayers ended in praise. When you don't feel like rejoicing, tell God how you truly feel. You will find that God will give you a reason to rejoice. God has given you this day to live and to serve him-be glad!
(Life Application Study Bible ® Devotion)
Tuesday, July 05, 2011
可憐
李純恩
蘋果日報 副刊 2011年07月04日
這天是七月一日,曾特首蔭權發表講話,說在未來的一年中,要為服務香港,奮鬥到「最後一分一秒」。
聽了曾先生的話,我很激動。真是很久沒有聽過如此豪言壯語了。上一次聽到類似的豪言壯語,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了。四十年前,中國「文革」的時候,我們天天都說這樣的豪言壯語,開始說的時候心情還挺激動,說到後來,就像放屁一樣自然了。如今舊景重溫,恍如隔世。
可見,幫曾先生寫演講稿的仁兄,不但是個懷舊之人,且不知時代進步,或實在墨水有限。可憐曾先生不知就裏,照稿直宣,着了道兒,堂堂一個香港首長,卻像個宣誓入伙的紅衞兵。
「最後一分一秒」是如何算出來的呢?曾先生沒有講。是「呢份工」的結束?還是生命的終結?曾先生沒有講。
「最後一分一秒」,到底是最後「一分」?還是最後「一秒」?既然有了「最後一秒」,哪裏還用「最後一分」?曾先生又不是劉翔,要一分一秒算着去跨欄,誰會在乎他的「最後一分最後一秒」?如果他「奮鬥」到了「最後一分最後一秒」,卻沒有一點成績,只留下一灘蘇州屎,那這「最後一分一秒」是不是早到好過晚到?
一句「豪言壯語」,本來應該是媚俗的壓軸之句,結果卻既無邏輯又無水平,綉花枕頭裏的一包草就全露出來了。
蘋果日報 副刊 2011年07月04日
這天是七月一日,曾特首蔭權發表講話,說在未來的一年中,要為服務香港,奮鬥到「最後一分一秒」。
聽了曾先生的話,我很激動。真是很久沒有聽過如此豪言壯語了。上一次聽到類似的豪言壯語,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了。四十年前,中國「文革」的時候,我們天天都說這樣的豪言壯語,開始說的時候心情還挺激動,說到後來,就像放屁一樣自然了。如今舊景重溫,恍如隔世。
可見,幫曾先生寫演講稿的仁兄,不但是個懷舊之人,且不知時代進步,或實在墨水有限。可憐曾先生不知就裏,照稿直宣,着了道兒,堂堂一個香港首長,卻像個宣誓入伙的紅衞兵。
「最後一分一秒」是如何算出來的呢?曾先生沒有講。是「呢份工」的結束?還是生命的終結?曾先生沒有講。
「最後一分一秒」,到底是最後「一分」?還是最後「一秒」?既然有了「最後一秒」,哪裏還用「最後一分」?曾先生又不是劉翔,要一分一秒算着去跨欄,誰會在乎他的「最後一分最後一秒」?如果他「奮鬥」到了「最後一分最後一秒」,卻沒有一點成績,只留下一灘蘇州屎,那這「最後一分一秒」是不是早到好過晚到?
一句「豪言壯語」,本來應該是媚俗的壓軸之句,結果卻既無邏輯又無水平,綉花枕頭裏的一包草就全露出來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