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6, 2012

忙中真「情」「趣」(一切從戀愛開始)

"忙不是問題。問題只是:忙得有沒有焦點?有沒有方向?只要二人同心,忙中仍可找到真「情」「趣」啊!"


忙中真「情」「趣」
專題 - 一切從戀愛開始
(http://www3.upwill.org/article/39-start-from-love/8967-busy)

文:何志滌牧師

常常有人問我:「你與師母都是大忙人,見面已經不容易,那有時間溝通?」我的回應是:「忙不是一個藉口,反而要知道怎樣成為時間的主人。」

建立感情一定需要時間,只是見面的質比量更重要。

每一次見面,千萬不要先埋怨時間太少,重要是見面的時候,能表達對對方的關懷和投入〈T ender Loving Care〉,我與師母會利用每週一次,傍晚三十分鐘的散步中深入溝通,除了有益身心之外,也能增進感情。

感情有可能因時間而沖淡,除非能保持彼此間的親密〈I ntimacy〉,每個星期有一段「二人世界」的時間很重要,內容可以在外吃一頓晚餐、看一套電影、甚至只是到處逛逛,重要的是「一起」。

相處必須有意義〈M eaningful〉,知道什麼時候談什麼話題。我認為話題可以是一些趣事,例如交換一些故事和分享所遇到的事、也可以嚴肅的討論自己預備的講章,讓對方給予意見。

不過,我覺得最重要是要享受〈E njoyment〉每次相聚的時刻。若相見的時候不能保持戀愛的心態,只是一種應酬,我相信即使時間多,亦只會帶來痛苦,若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必須要找出背後的原因,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當我們被邀寫這個專欄,可以負面的認為,在已經非常忙碌中又多加一個責任。若從正面去看,卻是給予我們夫妻,多一個彼此溝通的機會。另外,大家的聚會愈來愈多,不可能把每一個聚會時間都記得告訴對方,我們把每一個月的行事曆印出來,貼在書房的壁報牆上,就可以一目瞭然。

假如看上面幾個英文字,把第一個字母抽出放在一起,是 T-I-M-E,就是時間的意思。我認為,夫妻倆需要抽出時間相處仍然是最重要。若暫時若真的沒法改變現狀,與其埋怨把時間浪費掉,不如以「關懷」、「親密」、「有意義」和「享受」放在每一段相處的時間,忙中自會「有」情。

--------------------------

文:羅乃萱

現代人都被忙碌所困。人一忙,就會失了方寸,甚麼也不理,只會應付眼前最迫切的事。

我卻覺得,忙不是問題。問題只是:忙得有沒有焦點?有沒有方向?

咱們夫妻常被喻為忙碌一族。無論訪問閒談,總碰上這樣一個問題:這樣忙的時間表,還有時間「拍拖」嗎?

有。就這個星期數數手指一看,我們曾一起出外吃過晚飯及早餐,打過一場保齡球,還有一起去按摩鬆弛,一起做運動等等,一點也不少。最主要的秘訣有五:

一是彼此相約。沒有約會,那有溝通交流;沒有交流,那會有感情增長。所以,我們通常在一週前相約,在哪一天做甚麼或吃甚麼,然後「騰」出時間,讓彼此相聚。這是需要刻意的安排,也是將「對方」放在優先次序上。

二是讓忙碌變得有方向、焦點。比方說,我的關注點是家庭、親子、女性成長及心靈關顧,所以,寫的文章,接的講座講道,也離不開這些題目。預備起來,也較得心應手。工作找到了焦點,再忙也不過是把心中的理念重新整理而已。

三是懂得拒絕。曾有過一段忙得不可開交的日子,甚麼邀約及約見均來者不拒,結果整個人就被「死線」包圍得喘不過氣,身體也頻頻出毛病,甚至進出醫院。終於知道,是時候要停停,更要懂得硬著心腸拒絕,就算被誤會「顧此失彼」也沒有辦法。

四是忙中取靜。現在每天早上,跟牧師都有共同靈修時間,一起按著指引來讀抄聖經,然後分享大家的領受看法,這便是心靈上的互動溝通。

五是製造生活樂趣。上至種花,逗貓,泡茶,下棋,下至燒飯煮菜,重新擺設傢俱等。

這一陣子,我們兩口子都愛上了「自製麵包」,因早前買了一部麵包機回家,每一兩天便要花腦筋,想想做些甚麼新鮮麵包:到底是核桃黑麥包,還是杏仁巧克力麵包,或是香蕉核桃仁鬆餅。當做了五個麵包後,便有默契地分工,我倒材料,他來混合,三個半小時後,新鮮麵包出爐弄得滿屋子香味撲鼻。

所以說嘛,只要二人同心,忙中仍可找到真「情」「趣」啊!




Saturday, May 12, 2012

教會不買冒牌貨又不加大預算,說得通嗎?


兒童事工的禮物文化
韋寶寶(作者歷任三間教會堂主任,牧職年資二十多年)
時代論壇 牧師也瘋狂 第一二八九期.二○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兒童敬拜是教會中屬於用錢多的一個事工,每逢九月開學就得送禮,還人人有份,永不落空。到了聖誕,明明應該是紀念救主降生的節期,卻竟是給小朋友送紀念品的指定日子。元旦又說是佳節,心意當難免。這一筆還不及付帳,不多久就是農曆年,欠了賀年餽贈,就欠了節日氣氛,照樣省不了。幸好清明節不用送禮,但或前或後的復活節,沒有「Kinder出奇蛋」,導師總喜歡送出有顆蛋類的東西。隨後的節期,跟兒童絕緣,禮物卻不止息,除了生日要有表示,恆常每季都少不了甚麼金句獎、勤到獎、靈修獎、領新人獎……五花百門,應有盡有,不應有都有。

  一天,一家長跟我說:「牧師,為甚麼教會會給小朋友的禮物盡都是冒牌的?」兒童事工雖然向來不是我關注的焦點,但這回實在需要親自過問一下。我取了其中一份精品,發覺其上印刷的卡通人物可以用血肉糢糊來形容,不是冒牌是甚麼?同工歉意的對我說:「不好意思,看見這個價錢便宜就沒多作考慮。要知道是冒牌,我斷不會買。」

  「既說是便宜,那該想到冒牌的可能。」我說。「牧師,要買的禮物是那麼大量,預算又那麼有限,『便宜』是我們能想到的,哪裡會仔細推敲名牌不名牌。」這話顯出我興師問罪的不該,但我仍然表達兩個立場:第一,買冒牌貨,仍是不可為。第二,教會不會因為要買正牌貨而加大預算。

  不買冒牌貨又不加大預算,說得通嗎?說到底,兒童事工根本就不應該建立在「利誘」的基礎上,更不當順應兒童的有感需要(felt need)而造就趨附名牌的消費潮流。減少送禮的次數是一個出路,為的不是減低預算的壓力,而是不強化兒童對禮物的期望。牧養兒童,切忌用禮物替代我們創意的、用心的關懷。




我們的信仰群體,在搞甚麼鬼?!

我們的信仰群體,在搞甚麼鬼?!
文武仔

時代論壇眾議園
第一二八九期.二○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這是近來我一直在想的問題。

為甚麼在我們的群體中,會有人去花大量資源,上山找一塊木頭,以證明基督信仰的真實?當把精力傾注在一趟所謂「信心之旅」上,就是在基督信仰當集中火力關注的領域中缺席。為甚麼還好意思高舉甚麼「排除法」,說為那1%而為主「竭力作工」?

當木頭成為笑柄

冒死尋找的那塊木頭代表甚麼?不是基督信仰真實的明證,而只是別人的笑柄!為甚麼我們可以膚淺得如此「肉酸」?究竟,我們是否知道被實證主義牽著鼻子走?我們是否知道這種相信,是如何地淺薄和不堪一擊?我們是否知道,基督信仰的著重點(accent)在哪裡?經常把「福音本是神的『大』能」掛在口邊的請慢著,可能根本是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

當信耶穌成為時尚

歌星信主,高呼自己是跟隨一股「耶穌時尚」走。為甚麼有信徒可以是異常興奮的?另方面,為甚麼我們可以在搞佈道會時,樂此不疲地去找藝人嘉賓,深信明星效應是領人信主最有效的方法?明星與信仰群體,彼此從中互得好處——前者乘著「時尚」,愛戴他的人變得更多;後者著重信主的人數。今天,我還聽到有人以「甚麼甚麼明星/明人都是信耶穌的!」作為傳福音的「賣點」;幾千人在明星佈道會中走到台前「決志」,場面豈不浩瀚偉大?我們對明星效應,深信不疑。

明星信主,當然不是問題。但雙方在互相鞏固、玩著一個只重名銜、人多勢眾、滿足自我的膚淺「遊戲」,就簡直荒謬至極。

當祈禱會搞得令人「噴飯」

外國明星來港舉行演唱會,有人走出來搞守望祈禱會,指演唱會崇尚色情、同性戀、崇拜撒但……但信仰群體,在以往有多少次如此高調地走出來?走出來時,又是為了甚麼?應去真正抵抗的時候,往往噤若寒蟬不站出來;卻就是在一些不適當時候,做出如此「騎呢」舉動,令人啼笑皆非。

叫不少人髮指(或失笑)是因搞這守望祈禱會的行動出了問題嗎?不。行動畢竟不是祈求上主叫演唱會「收檔」。問題在於:從這行動所看到的關注,跟那更重要、更應關注的事情不成正比。

耶穌在馬太福音廿三章23節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我們是不會覺得自己是法利賽人的。因為「假冒為善」這詞語的語氣太重了,我們根本不會爛透至擁有「神」口蛇心的企圖。

但讓我們想想:樂意把表面的規條做足(尤其是有關性道德這類非常明顯、explicit的一面),做足的背後,原因往往是甚麼?當我們在更廣闊和深層面的事情,如社會公義、保護言論自由等不去發聲,如這不是居心叵測,恐怕就是想用表面功夫,去粉飾我們虧欠上主真正託負的醜相!上述經文不是已「寫到明」嗎?公義、憐憫、信實!長期地不重視和強調這些,現在卻因為一個只來港幾天的明星大搞祈禱會,這不是假冒為善,又是甚麼?

我們愛表面功夫——因為,我們都認為表面功夫較易能欺騙別人,欺騙自己(而的確,很多人願意受騙);慢慢地,我們甚至催眠自己,以為能欺騙上主。

膚淺,因有安全感

以下一句話,或許要放回傅士德(Richard Foster)的《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一書的脈絡,才能準確地理解。但在這裡,容許我借用書中一句話: “Superficiality is the curse of our age.”。膚淺,對我們最惡毒的咒詛,在於叫我們自甘流於表面,不願進深看清事物的真相。

已故的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早已擔心,教會會陷入Growth without Depth的狀態。比沒有深度更嚴重的正是:我們以自身膚淺的狀態,去扭曲信仰和福音根本的原意。

我們願意停留於表面,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明白愈鑽得深,真相或許愈是承受不了——當我們要真正去踐行信仰、站出來發聲、尋求公義時,身邊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利益,會令我們考慮更多,甚至卻步:「高呼尋求社會公義時,會令一直奉獻給我們的人不開心……」;「站出來發聲,給上司看見了,會令他覺得我太激進。他或因此覺得我工作不夠穩陣……」

於是,我們情願停留在膚淺的狀態,或對更應關注的事情視而不見(turn a blind eye);然後,以對顯而易見且安全的規條的恪守,扭曲成對基督信仰的全盤理解。

勇敢面對不能承受的真相

基督信仰是甚麼呢?本來不就是一條要求我們不斷尋求、進深、冒險並且犧牲的道路嗎?那不單止是指一個人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更指一個人隨時要拋棄自以為有把握、令自己安舒的東西。

那不一定是拋頭髗、灑熱血。但我們要先明白,也請我們不要誤解或扭曲基督信仰的精神——它從來不是一枝無時無刻常伴我們左右的紓緩與安慰劑!恩典,從來都不是廉價的。基督徒要有冒死的準備。那不只是肉身上的死,更是指我們與一直以為不可放手的,彼此間關係的死亡。

世俗主義把宗教邊緣化。但我們必須捫心自問:信仰群體是否「爭氣」?信仰群體內是否活不出應有的價值,反被世俗裡種種意識形態滲入?當信仰群體活得膚淺,我們還談甚麼「把福音傳到地極」?此刻,我們最需要的,可能正是一份勇氣——敢於擺脫膚淺,進到信仰更深處;而且,勇於面對進到深處後的真相。然後,我們才有資格稱得上是個「實實淨淨」、無愧上主託負、跟隨基督的信徒。





Friday, May 04, 2012

愚昧的女人VS智慧的女人

愚昧的女人VS智慧的女人
by 羅乃萱 on Tuesday, April 24, 2012 at 9:54pm

愚昧的女人,會被消費廣告迷惑,人買我買;智慧的女人,會看罷三思,覺得並不需要,便死也不買;
愚昧的女人,聽到傳媒標籤未嫁的她是「剩女」,便不知所措,急著要找個伴,免得落後於人;智慧的女人聽到這些新聞,一笑置之,心想自己活得好好的,嫁不嫁不是你可以置啄的事;
愚昧的女人,聽到別人的是非,會好奇想多聽一點,以便廣傳友好;智慧的女人,會把聽到的放在心裏,知道謠言止於智者,不會把「是非當人情」;
愚昧的女人,看見人家把孩子送往興趣班,就會跟著照辦;智慧的女人,知道要按孩子的年齡安排合適的學習,免得浪費金錢時間;
愚昧的女人,會受自己的情緒控制,覺得生氣便生氣;智慧的女人,會不斷學習洞察自己的心思意念,特別是生氣時要控制自己的舌頭,不可含怒到日落;
愚昧的女人,愛把哀愁藏在心底,反覆思量,愈想愈自憐,愈想愈鑽牛角尖;智慧的女人,愛把神的話藏在心裏,讓神的命令訓詞,成為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愚昧的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單單放在尋找配偶、兒女的未來等事情上;智慧的女人
,明白自己的一生是在上帝的計劃中,也是一個人生的蒙恩之旅,便積極投入學習,信靠上主,熱愛生活,明白其他的人和事,總有祂的時間安排。

(羅乃萱,網上歡迎轉貼,如欲文字轉載,請先得到作者同意。謝謝!)




Thursday, May 03, 2012

陳光誠事件的無奈與欷歔(劉銳紹)

劉銳紹﹕中國製彈 美國引爆 反炸中國
———陳光誠事件的無奈與欷歔

【明報專訊】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內逗留6天,得到中國一些承諾後離開,到醫院裏檢查身體。表面上,這次事件「解決」了,陳光誠「自由」了,美國成了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這次事件,我的心情極其複雜,像打翻五味架一般,鹹甜酸苦辣,盡在一鍋端。

為什麼我會這樣欷歔和無奈?皆因中國經常自製炸彈,被美國信手拈來,然後反炸中國,把中國炸得遍體麟傷,這一次陳光誠事件,就是典型事例。更有甚者,過去美國按其需要「保護中國的異見人士」,多是把他們接到美國去,讓他們保留實力,為日後所用,但這次非常諷刺的是,美國在中國的黃土地上裝腔作勢保護中國人,還博得不少掌聲。中國陷於如此被動境地,教人情何以堪呢?

中國指摘美國「使用非正常的方法」,把陳光誠送入美國駐華大使館,並指摘美國駐華大使館從事與職能不相符的工作,要求美國道歉。從各種蛛絲馬來看,中國這個指摘或多或少是有根據的,但卻不能明言。試想,失明的陳光誠能夠翻牆而出,在脫險的過程中還能數出跌了200多次,最後由山東跑到北京,並獲安排進入美國駐華大使館,「連蝙蝠俠也做不了的事情而他卻做到了」,如果沒有人幫助,真的是難以想像。

美國搶佔道德高地

當然,幫助他的人主要是他的朋友,也許還有一些體制內的有心人,但外來的助力也是很重要的。昔日一些民運人士能夠潛藏多時才逃亡海外(例如柴玲),也是海內外有心人一起努力的結果。所以,儘管美國不是直接參與營救陳光誠,但相信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排除還有經濟上的支援,例如買通一些負責監控的人。過去一些事例,已證明這類事情並不罕見,所以,從外交、國際政治和中國主權和國體的角度來看,美國確是干預了中國內政。

但問題的關鍵不在這裏,而在於美國這樣做是否得到普遍的認同。從策略而言,美國在中國人權問題上已搶佔道德高地,即使它的出發點不是真正為了改善中國的人權狀,而是抓準一些中國違反人權的典型事例,藉以增加自己對中國的談判本錢,爭取更大的經濟和政治的利益,但也得到不錯的反應。

以陳光誠事件為例,它發生在希拉里訪華之前幾天,絕對有利於美國提高叫價(事實上,美國事前已在人民幣升值、美國在中國金融市場的佔有率、知識產權、美國在南海和亞洲角色等問題上開天索價,為希拉里壯大聲勢)。還有,此刻正逢美國大選在即,陳光誠事件無論如何發展,也突顯了「美國的人權價值」,有利奧巴馬連任。可見,美國把陳光誠事件和人類的普世價值結合起來,變成一個重磅炸彈,令中國無法招架,從這一點看,美國可謂老謀深算。

重磅炸彈是誰製造的?

但想深一層,就更令人感到可悲了。試問:美國的重磅炸彈是誰製造的呢?答案正是中國自己。過去,中國已不時製造這類人權冤案,近年來在「維穩」的外衣下,更炮製了多宗強權高壓的事件,從艾未未、趙連海、王荔蕻等,一宗接一宗。再以陳光誠事件為例,他本身已是失明人士,而且他只是民生性的維權,但中國官方卻不斷高壓,把他判刑,並把事件上升為政治性事件,才讓美國手到拿來。所以,中國必須深刻反省,中國長期以來漠視人權,以強大的專政機器來壓制民間的合理訴求,保護了貪污腐敗,已經形成一個上層崇拜和迷信強權、下級奉旨行兇的罪惡網,不停地製造違反人權的炸彈供美國使用。看到美國利用這些事件來向中國施壓,我不想為美國歌功頌德,但又怎能為中國政府抱不平呢?

在中國毫無自省、繼續壓制人權的情下,中國指摘美國干預中國內政,就變得蒼白無力了。如果中國要美國道歉,那麼中國政府要不要向陳光誠道歉?要不要對所有被侵犯公民權利的人民道歉?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中國為什麼總是自取其辱呢?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眼前,陳光誠好像「自由」了,但他日後的境如何?能否恢復正常人的生活?無人能說。美國拿到好處,還會長期關注陳光誠嗎?也許會,但只會在美國認為有需要的時候,所以仍存在變數。按美國的如意算盤,最佳效果就是在上演營救陳光誠的戲後又把他「遺棄」在中國,就像用一枝針插在中國腹部,可以經常「監督中國」,繼續撈取政治分;如果讓陳光誠一家到美國去,不單變成美國的負擔,還會失去了他的利用價值。除非美國政府也面對輿論壓力,否則陳光誠可能兩頭不到岸。國際政治波譎雲詭,又豈是一般人所能預料的呢?

歸根結柢,能拆除這些炸彈的,只有中國自己。且看,這次幫助陳光誠脫險的維權人士,都不怕自我曝光,因為他們已發現,原來愈公開才是愈安全的。老百姓已經不再懼怕了,中國政府還想用威權震懾嗎?趕快效法周處除三害,大搞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進行真正的政治改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