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09, 2011

「議員不要政治考慮」...?

"負責提交臨時撥款決議案的陳家強會後「黑面」指摘說:「立法會通過臨時撥款,是立法會應該做和有責任做的事情。我呼籲個別議員不要因為政治的考慮罔顧市民利益。」"

簡直是一派胡言,究竟香港D高官明唔明白佢自己做緊甚麼?D議員係市民用公民權投票要佢地用政治的考慮去帶領這個社會,你竟然公開叫佢地"不要因為政治的考慮"而作出決定?你知唔知到底政治是甚麼...!!

根據百度百科...政治的詞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5073.htm)

政治的詞源

不少西方語言中的「政治」一詞(法語politique、德語Politik、英語politics),都來自希臘語πολις,這個詞可以考證出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荷馬史詩》中,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古希臘的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里”,簡稱為“波里”,城邦制形成後,“波里”就成為了具有政治意義的城邦的代名詞,後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而被賦予“邦”或“國”的意義。後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詞。

因此,“政治”一詞一開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參與、鬥爭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在中國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治”在中國古代則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會狀態,如“天下交相愛則治” 統治、治國等治理活動,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古代的這些“政治”的含義,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種君主和大臣們維護統治、治理國家的活動。   

中文裡現代的“政治”一詞,來自于日本人翻譯西方語言時用漢字創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詞。當英文的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議員不以因為政治的考慮為出發點,可以用甚麼?

另外,"立法會通過臨時撥款,是立法會應該做和有責任做的事情。"通過"者,有被認同的需要,亦等於有不被認同的可能。若是不能被人所接納,"不通過"也"是立法會應該做和有責任做的事情"。

我並非在此認同或是不認同今次的行為,只是慨嘆香港比D連何謂"政治"都不通的"高官"話事,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