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教會「三不足」

教牧熱點 - 基督教時代論壇 第一二五八期.二○一一年十月九日
教會「三不足」
羅錫為

教會尋找新的牧養模式,各有前因,但不外乎三個原因。我多年來的牧養,在加拿大或香港,都是給這三個問題糾纏著,姑且稱為「三不足」︰地方不足,此其一也;人手不足,此其二也;牧養不足,此其最重要者也。

很多教會,都是從地方不足和人手不足這個問題出發,去找解決方案。這都是「好難題」,表示教會人多了,事工多了。不過,光是看見這些硬件和軟件,而沒有從牧養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到底從神領受了甚麼託付──教會永遠就在一個解決問題的狀態中運作。

每一項教會的功能,總是為一個需要而興起。例如主日學,是二百多年前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福音派教會為失學的兒童勞工而辦,原來目的是藉著教兒童識字,向他們傳福音。兒童信了主,長大了,不能永遠留在主日學,於是,教會組織了一些少年團、少年班、少年隊等,來牧養他們。十九世紀中,美國浸信教會把這些形形色色的青少年事工,整合而成為少年會(Baptist Young People's Union),多在禮拜六黃昏或晚上舉行。這是青少年團契的「雛形」。

到了十九世紀末,少年會變成助道會(Baptist Training Union),成為教會訓練會友和訓練門徒的宗教教育場所。主日學和助道會走在同一方向發展,演變成為分齡牧養的事工。

本來,助道會(團契)和主日學是「一條龍」的宗教教育事工,由一個部門協調和統籌。當分家之後,出現競爭地方、時間、人手和學員的現象。最令人費解的是,牧養不足的問題不會因為教會提供更多程序和聚會得以解決,反而製造更大的地方不足和人手不足的問題。

為甚麼教會的功能部門,開了就不能關?為甚麼原本是「傳福音牧養一條龍」的宗教教育程序,分家了就不能重新整合?有一、二百年傳統的主日學和助道會(團契),為甚麼不能被別的牧養模式,如小組或成長班取代?今天的主日學和團契,為甚麼不能賦予新的形式和內容,承載傳福音和牧養使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