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7, 2011

沖涼也可以傳福音 葉松茂博士:老師、導師身份要自己賺回來


記者:蔡溢菁

年青時,你曾否因為被逼聽耶穌而對教會反感呢?對教會增長策略素有研究的葉松茂博士,在一個講座中表示,教會留不下年青人,會面對斷層的危機。他透過一個「冲凉故事」,述說一間五千人教會在三十年間的成長。

不急著要他們信主

他說,十一至十五歲的初中生,是最好的接觸時機,因為他們多數三五成群。成長心理學研究亦指出,那是人生基本價值觀及人生取向,最關鍵的建立期。他坦言,年青人的性格多變,要他們聽福音先要留住他們的心,不急著要他們信主。

他講述三十年前,一位年青傳道人的經歷。這位傳道人加入一間教會中學作教牧兼教會傳道人。起初他覺得教會很興旺,雖然教會只得二十名成人參加崇拜,但青少年人竟有一千人。後來有學生告訴他才知道,學生是被迫參加聚會的。

於是他就向校長說:「迫他們到崇拜沒有意思的,因為他們畢業後就不會再來,讓他們自願出席吧!」結果,崇拜因為沒有學生出席而取消。這位傳道人隨後發現更多「被迫」的活動,例如,每朝早會的講道,課後學校團契,聖經科時聽講道。他認為,迫學生聽聖經,只會令他們更討厭,更加不會信耶穌。 

一個「沖涼的故事」

於是他將所有活動取消,每天只是在學校「巡場」,碰見學生就與他們交談。有一天他問一位學生:「你今晚有空嗎?」學生問:「甚麼事?」他說:「若你有空,你可以叫同學們一起來我的家玩。」學生好奇地問:「有甚麼好玩?」傳道人回答:「來我家沖涼吧!」學生聽了很興奮地接受了邀請,還帶了很多朋友來。

葉博士解釋,當年這間學校座落在舊區,學生多數住在徙置區的公屋。這些公屋沒有獨立的浴室及廚房,而且公廁的衛生十分惡劣,因此沐浴對他們來說,是件極之討厭的事。

原來傳道人就住在學校天台的宿舍,那裡有清潔的浴室,以及他們從未見過的花灑與熱水爐。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學生,放學後到傳道人宿舍沐浴,最高峰期有七十位學生參加。傳道人就在學生等待的時間,與他們聊天玩遊戲,從此建立了友誼,更在傾談當中分享《聖經》。

伍師母手上的刀疤

後來傳道人感到吃力,發現從此下去很難栽培。於是挑選了九位最有生命力的學生,培訓他們成為領袖服事其他學生。這九位各自帶領一個「家」,直到今天。這九位所帶領的「家」,三十多年間已增至現時五千人的教會。 

根據葉博士的研究,這間是香港最多的青年人的教會,當中有二千多位中學生,其他會眾多數是以往中學時期加入的。他所說的,就是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故事中的傳道人就這間教會的伍山河牧師

教會當時有位學生告訴葉博士,伍師母現在手上的刀疤是他們重要的回憶。原來伍師母以前在家經常煮食給學生,可能因為太忙碌,所以多次意外割傷手,學生也幫忙包紮,送她去醫院。這些經歷令學生畢生難忘,師母默默的服事令他們感覺到愛。 

「老師的身份是賺回來的」

葉博士認為,青少年人的導師或牧者應該明白,向他們傳福音的第一個原則是:「先亦友,後亦師」。他表示,作導師要帶著「亦師亦友」的心態,自己要「紆尊降貴」與他們作朋友。而「先亦友,後亦師」的心態的是,即使是老師也不能「敦」起老師的樣子。 

他說:「老師的身份是要賺回來的,透過友誼的建立讓他們感受愛,自然他會衷心視你為老師。」正如伍山河牧師所作的,他願意花時間與學生做朋友,愛他們,而不是逼他們要參加聚會。透過導師的言行,他們會銘記於心,漸漸對信仰有興趣,才能紮根在教會。 

從葉松茂博士的經驗,要留得住年青人的心秘訣在於打電話給他們,但要打幾多才足夠呢?導師這麼忙怎樣兼顧不了所有學生,怎樣訓鍊青少年作領袖呢?請繼續留意《可圈可點》的報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