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1, 2012

溫馨平等 vs 盛世怪獸‏

溫馨平等 vs盛世怪獸
艾自由
越位網撰稿人
(from:「越位網」HKOffside.com)

倫敦奧運會打開帷幕,面對四年前令人目眩、一度被稱為「無法超越」的北京奧運開幕式,這屆開幕式改以平實樸素的姿態,表現出進步、平等與溫情。縱管內地有「五毛」諸如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之類,污衊倫奧開幕式的「戇豆先生」表現是「低層次的表演」和「小丑式的滑稽」;但內地不少網民都認為,倫奧比京奧「親民」得多,連官方新華社的記者也稱讚它詮釋了「全民參與才是奧運真諦」的理念。

不恃人多勢眾

的確,倫奧開幕式沒有京奧的人多勢眾,沒有賣弄絢麗的色彩,也沒有令人震懾的宏大鼎盛氣勢。京奧開幕式耗資三億美元,成為史上最豪華的開幕式。反觀倫奧僅用了二千七百萬英鎊(約四千二百四十萬美元),只是前者的七分之一。京奧開幕式與閉幕式運營中心主任王寧,認為倫奧成功展現英國現代與活力的新形象,但「在藝術手法上有所欠缺」,大量採用現場和電視插播的方式,也令開幕式缺乏氣勢和觀賞性。
一套電影或戲劇藝術成就的高低,可從其思想內涵、內容題材以至表達手法三方面去評價。三者中思想內涵最重要,因為它就好比一個人的「內在美」;而表達手法則好比一個人的外表和化妝而已。
京奧開幕式的藝術表達手法的確高超,出動數以萬計的表演者列出整齊方陣,在現場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確是給現場和電視觀眾,帶來一場斑斕的視覺盛宴。然而,千人一面的方陣多次排出巨大的「和」字,展現的並不是真正的「和諧」,相反卻隱藏着一股揮之不去的王朝氣息。人的自由精神沒有得到絲毫體現,使這場豪華開幕式一如歌頌封建大一統思想的《英雄》,成為「視覺先鋒、思想侏儒」。

不諱展現問題

反觀倫奧開幕式,人家不忌諱地展現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問題,包括「圈地運動」使農民流離失所、資本家剝削工人、環境污染等場面,還提及婦女爭取普選權等公民運動。最令中國政府汗顏的,相信是文藝表演中讚揚了英國人引以為傲、由「搖籃到墳墓」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
表演中的兒童在病床上任意彈跳,展現兒童天真的個性,而非整齊劃一。一群來自聽障學校的兒童歌唱《天佑女王》,當中有人還要坐在輪椅上。歌唱國歌顯露的這份溫和力,又豈是在四年前因為《歌唱祖國》幕後代唱女童樣貌不夠漂亮,出於「國家利益」而要找人對口形假唱所能比?
北京維權人士胡佳說:「感覺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是屬於國民的,而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屬於統治者中共的。京奧當然壯觀迷人,但同時也當然勞民傷財,且助長獨裁的氣燄。」
在美麗的外觀下,當年京奧開幕式展現的卻是一頭青面獠牙的盛世怪獸。四年過去了,北京對維權和異見人士的打壓越來越肆無忌憚,包括筆者在內曾寄望京奧能像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般推動國家人權進步的人,期望早已落空了。


Monday, July 30, 2012

「公民教育」vs「國民教育」

《學生要向政府說不 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
明報新聞網-副刊-星期日生活-封面--周日話題, 7月29日

【明報專訊】近日政府硬銷國民教育,無所不用其極,其中一招叫做「國際慣例」。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上周在微博稱,西方國家在中小學也搞「洗腦式」國民教育,香港做是合乎國際慣例。

但真相是,西方在中小學做的是「全國公民教育」,培育年輕一代的反思和批判能力,鼓勵學生看到社會不公義要發聲,而不是培育乖巧愚忠的順民。

加拿大資深教育家Jan Haskings-Winner閱讀過香港備受爭議的國民教育課程指引,直指課程危險﹕「這份文件令我想起希特勒,納粹推行的就是這種國民教育,強調盲目向政權效忠,不鼓勵人民思考。」

加拿大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認識國家呢?

當我們的教材一味「隱惡揚善」,把中共政府吹捧為「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加拿大的教科書卻敢於「揚善更揚惡」,大篇幅記錄政府百年來犯過的歷史錯誤,例如剝削黑人投票權、掠奪原居民土地、欺壓女性權益、愧對亞裔移民等。

教科書內更特別註明,政府犯錯後會向人民道歉,甚至作出賠償。

撰寫教材的Jan說,教育的真諦,是希望孩子能從歷史的錯誤中學習﹕「世界的問題只會愈來愈多,我們需要下一代成為思想家和問題解決者,而不是盲目的愛國者」。

在 紛紛擾擾之中,香港人似乎已產生「國民教育疲勞」,有人因為厭倦爭議,想被動接受國民教育科,更提出「不易洗腦論」。這群人認為,學生不是那麼容易被洗 腦,更指學生上課可以消極抵制,敷衍了事。可是,我們卻沒有想過,孩子的光陰是寶貴的,我們應否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如何能讓他們在不被「洗腦」的情下, 多角度去認識歷史,讓他們成為明日的領袖,真正提升社會和人類福祉?

讓學生做判官

揭開加拿大教育家Jan Haskings-Winner這本為安大略省Grade 10(相等於香港中四)程度撰寫的加拿大近代史教科書,示範了如何討論國家歷史,卻沒有洗腦效果,甚至有啟發判斷思考的功能。其中一課,要求學生做判官, 考證一個歷史人物是否「真正的加拿大英雄」。這個空軍機師Billy Bishop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裏擊落無數敵軍,書中卻提供多角度一手歷史資料,觀點互相矛盾,學生需要自己思考查證,部分資料觀點十分大膽,甚至會提出 「會否因為有人想宣傳軍隊形象而誇大戰績?擊落敵軍是否就是英雄?為何人們要把軍人英雄化浪漫化?」

另一課,講加拿大現代史。課本刊出一 張攝於1990年的新聞照片,畫面非常震撼,一名原居民站在一架翻了的警車上持槍示威,以抗議土地被省政府徵收作商業用途,原居民堵塞了區內主要道路與政 府對峙。警權、徵地、堵路、示威,這些在中國內地經常發生的少數族裔維權事件,被視為禁忌的敏感議題,在西方社會卻成為學生的學習案例。而課本引導學生思 考的方向不是「穩定和諧的重要」,而是指出社會發展對弱勢族群的欺壓,少數族裔對土地的主權等。課文列舉多宗土地爭議的文獻,到最後均由政府或企業向原居 民作出金錢賠償,或歸還土地讓他們自治,並修改法例維護原居民的權益。

撰寫這本教科書的作者Jan Haskings-Winner是一名資深中學教師,在安大略省多間中學教書達25年,主要教授公民教育、歷史和經濟等科目,她現時是安省歷史及社會科學 教師工會會長,亦兼任多倫多大學等多間教育學院導師,並且曾參與編寫中學課程工作。她撰寫過多本中學教科書,其中這本Canadian Sources: Investigated 1914 to the Present的教科書,出版4年售出5000餘本,在安省高中歷史科獲廣泛採用。

筆 者把這本二百多頁,記述加拿大近一百年歷史的教科書全看了一遍,粗略估計,書中標榜加拿大豐功偉績的部分只佔內容的兩成;餘下八成課文包含的均是爭議題 目,例如對早年政府對黑人的歧視,三十年代勞工階層受到的欺壓,外來移民在加國受到的歧視,女性權益被剝削的法庭案例,還有法語地區魁北克省多次爭取脫離 加拿大獨立的事件等。

Jan解釋,認識歷史必須要坦然面對不光彩的部分。「歷史總是有些部分令人覺得不太自豪,但我們一定要透過重溫歷 史,檢討過去,才不會重蹈覆轍。」她特意在教科書內放入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舊報紙的政治漫畫、政治家的演說、平民的心聲等。她形容,只有提供多元角度的 史料,學生才可以學習獨立思考,分析批判,建立自己的觀點。

也談未解決的「加拿大六四」

記者問她,中國近代歷史上有「未 解決」的爭議題目,例如六四事件,成為中港教育的爭拗點,加拿大有沒有她們的六四事件?Jan說,加拿大政府在20年代把原居民小孩從父母家裏帶走,以 「教化」之名送他們進院舍接受白人耶教教育,不准他們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部分孩子被虐打和性侵犯。雖然院舍在80年代停辦,但政府至今未就事件全面道 歉和賠償。時至今日,原居民權益仍是加拿大社會的敏感議題。但教科書不但不會迴避相關題目,政府近年更積極鼓勵老師在課堂與學生多探討原住民權益。

即使是現代政治題目,如加拿大911後決定派兵到中東,亦容讓學生自行討論,課文題目是﹕「加拿大作為一個維持和平的國家形象,是事實還是神話?」關鍵是,所有議題都是開放式的,讓學生自行找資料和答案。

這 種探討歷史瘡疤、容許反對聲音、多元詮釋的「國民教育」,和我們看到香港政府近日強推的愛國愛黨歌功頌德式的洗腦「國民教育」,相去甚遠。但建制中人卻不 斷以「國際慣例」指出西方國家也做國民教育。經常參與國際教育研討會Jan反駁,加拿大和瑞典等民主國家,根本不會推動一套愛國主義的National Education(國民教育),有的只是Civics Education(公民教育)。Jan形容,香港把一直沿用的「公民教育」突然修訂為「國民教育」,違背了國際教育慣例﹕「大部分民主國家,有的是全國 性教育系統(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而不是一個灌輸愛國價值的教育」。

教學生做懂反思的公民

她 進一步解釋,西方民主國家,重視公民教育遠多於國民教育,目標是訓練學生成為主動、有責任感、有認知的公民﹕「我們希望年輕人,看到不公義要行動,不同意 就要表態。我們不想教學生如何做一個自豪的國民,而希望他們做個懂得反思的公民(We do not teach them how to be proud Canadians, but active, responsible, informed Canadian citizens and thinkers)。」

相比於西方社會公認的「公民教育」,推動「國民教育」是一種倒退,含有的價值觀令教育家質疑﹕「你搞國民教育的危險是,它不會教學生思考,你結果可能教出一個希特勒來。國民教育重視的只是對領袖的效忠,盲目服從,而不是鼓勵人民提出反對意見或質疑。」

港式國民教育

「令人想起希特勒」

按照筆者建議,Jan把香港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閱讀了一遍,並參考了相關新聞資料。

她指出,文件裏用詞有問題。例如指出有「中華民族美德」,似乎是指向單一種族的國民形象,黃皮膚黑眼睛的漢人,在多元文化的世代,這種觀點落後封閉﹕「你其他種族呢?其他信仰呢?同性戀者呢?殘疾人士呢?他們在國家裏有沒有國民身分?

希特勒的納粹統治也是講究一種『理想國民』,只有白皮膚藍眼睛金頭髮的男人才是優秀國民,你不符合這個標準就被消滅。」

另外「祖國」(motherland)一詞在民主社會根本沒人使用﹕「國家和公民應該有同等權力,以『父母』形容國家,意味人民權力低於國家權力,含有父權意味。」

香 港的國民教育指引裏,不時建議學生參加「升旗禮」,學唱「國歌」,並要求學生要感到「自豪」。反觀加拿大,沒有國旗法,破壞國旗不是刑事罪,學校升旗亦只 是由校內工友進行。校園內唯一關於「國歌」的法例,就是每天早上播放國歌時,學生必須站立。(此例只規管校園)Jan說,播國歌時,學生只需要站立,不需 要跟覑唱,可以不留心聆聽。重點是,若學生因為宗教原因,認為不適合向國歌肅立,可以申請豁免。此例可見,當國家和信仰身分衝突,不一定是國家身分贏出。

「身分認同在教育裏是重要的,因為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但我會說,國民身分只是眾多身分的其中一個,更不是凌駕於其他身分之上。」Jan說。

衝突比和諧重要

香 港的國民教育指引,時時刻刻強調「和諧穩定」,忽略內地發生的維權事件和民間衝突。Jan認為,公民教育精神裏,「講衝突比講和諧更重要」,而加拿大課程 強調教授學生「Conflict Resolution」(化解衝突),無論族群間或國家之間的衝突,如加拿大在八九十年代法語地區魁北克省多次要求獨立,最後要舉行全民公投解決;或是近 年蘇丹種族屠殺人道危機;還是後九一一加拿大政府出兵中東,都可以是理想的中學生公民教育題目﹕「在廿一世紀,世界只會愈來愈多戰爭和種族清洗事件,我們 不能因為別人跟我們不同就排斥他,必須知道如何用和平手段化解衝突。」

香港教育局派給學校的情意問卷,其中一條問學生「國家做錯事仍然要 支持」作為國民認同指標。Jan聽到後搖頭反對﹕「無論是誰,不論是國家還是私人機構,做錯了,公民都必須出聲。」她舉例,她教導的一名學生,母親被懷疑 是恐佈分子,被拘留卻不獲審訊,該學生於是組織同學到首都渥太華和平示威,是「公民教育和實踐的好例子」。記者向Jan介紹學民思潮,並讓她看中學生反洗 腦教育的示威照片,Jan讚頌他們是「好公民的榜樣」﹕「他們有自己的看法,以證據支持,而且抗爭手段和平,是你們香港需要的優秀公民,當然,以現時國民 教育的標準,他們一定不能符合當權者的口胃。」

筆者邀來西方白人教育家對香港教育政策指指點點,有人可能會說是以「西方霸權干預中國國 情」,Jan這樣回應﹕「除非中國沒有任何需要解決的問題,若有的話,你需要的是有能力和人溝通,有分析查證能力,以理性方法提出反對意見的公民,相反, 國民教育只是政治宣傳(propaganda),沒法解決問題。」

加拿大人的國民美德?

「加拿大國民」是一個什麼形象?數十年前,加拿大除了原住民(以前叫印第安人),主要人口是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移民,故此「加拿大人」給人的印象是白人為主。但近年加國接收大量亞裔印度裔和非洲裔移民,白人人數現只佔全國人口一半。

加國政府八十年代把「多元文化」成為法定政策,致力消除種族歧視。在加拿大,國民根本沒有一個單一臉孔,更遑論「血濃於水」「同根同生」這種論調。筆者也是九十年代中才移民的加拿大公民,沒有白人臉孔,卻不會被當作「次等公民」。

加拿大人有一種政治常識,就是不可以隨便查問別人種族,以免引起歧視誤會。筆者邀請這中學教師做訪問,越洋先以電郵聯絡,根本不知道受訪者是男是女,是白種人還是其他種族的人。直到見面詳談後,才知道她原來有瑞士血統,其祖父母輩多年前從瑞士移民到加拿大。

Jan撐覑枴杖到來,她解釋,自己患上多發性硬化症,平衡力不好,需要拐杖協助行動。故此,Jan說,她作為一名「加拿大國民」,既是歐洲移民後代,也是一個女性,更是一個殘疾人士,她關心的身分有多個(關於Jan的家族背景和病歷,筆者已徵求她同意可以寫出來)。

值 得注意是,加拿大的公民教育,雖然注重反思和批判,但加拿大的國民身分認同感卻非常之高。一項今年2月公布的調查訪問了2000名加拿大公民,逾八成受訪 者認同自己「身為加拿大人而自豪」,更難得是,新移民對國家的自豪感,比土生加國公民更加強烈。受訪者認為,「包容不同背景人士」是加拿大非常重要的公民 美德(www.cbc.ca/news/canada/story/2012/02/13)。

不少普通小市民在家門都愛掛國旗,加拿大運動員勝出亦有很多人興奮感動。Jan說﹕「你對國家歸屬感,不是由教育灌輸出來的,是因為每個公民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你愈強迫人愛國,只會引來反彈。」

文、圖/ 譚蕙芸

(more other related comments, here:http://blog.yahoo.com/_ZGD2MIDSBMSKHSUJW23LXRS2EQ/articles/590533)

Sunday, July 29, 2012

社會的覺醒

安裕:覺醒
(from http://commentsh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3608.html?m=1)

【明報專訊 】倫敦奧運很自然被用來與四年前的北京奧運相比,星期六早上的facebook鋪天蓋地一致認為倫敦奧運揭幕禮了不起。也許大陸上的一些人不同意,覺得處於歐債危機水深火熱的英國事事都顯得寒傖了一些——參演者人數不夠多、節目內容不夠整齊、顯現出來的堆頭不夠大。這種認知的落差,源於層次的高低,識見的多寡,國情的差異。倫敦奧運揭幕折射出這個老城的生命力而不是僵化的教條,無疑會有人認同北京奧運揭幕禮的「大國崛起」,然而前後相比高下立見,我說的不是要投入多少資金的比併,而是從三個鐘頭揭幕禮展現的精神面貌,北京奧運是千人一面獨欠個性,倫敦奧運是千人千面百家爭鳴,四年前人們看不到這一點,是因為沒有倫敦的比對。

兩屆奧運開幕禮對碰,為今天反洗腦國民教育大遊行寫下序言。北京會納悶國民教育為什麼會在香港被抵制被炮轟,答案在香港時間昨天清晨倫敦奧運揭幕禮可以盡見。中共追求的是北京奧運開幕那種「滿城盡帶黃金甲」,既要「滿城」的十三億人,又要「盡帶」的個個有份,還要「黃金甲」的炫耀財富,到後來是人人都從模裏倒出來,高度紀律所有動作都像機械人整齊,這是新中國六十年來一直沒法治好心理病的行為反射。看過倫敦奧運揭幕,見到連英女王都被拿來開玩笑,保羅麥卡尼在國家榮光之夜低吟送給約翰連儂兒子的《Hey Jude》,羅范椒芬林鄭月娥吳克儉應該明白,人和國家,我和我們,獨立和集體的對立,是構成這次反對國民教育的其中一個核心原因。

去年年初,朋友間談到改變香港要靠什麼,我半天都想不出答案,最後說了「香港社會的覺醒」。講出來之後,覺得有點把話說大了,可是再想,卻又真實感到香港的改變如果沒有覺醒實在沒有前途。今天回看,愈來愈波瀾壯闊的反國民教育運動便是一種覺醒。是的,我們社會有一己價值,財富曾經是我們的價值觀中流砥柱,之後衣食足知榮辱,珍惜一手一腳從珠江口小漁村打造成今天大都會的home town。新階段的轉捩點是二○○三年七月一日,那天之後,香港意識抬頭,儘管間中曾有殊途但最後都能同歸。二○○九年六四二十周年燭光晚會,我在維多利亞公園近興發街那邊站了半個晚上,仔細端詳每個進場人士的臉孔,那是年輕肅穆但對自已充滿期許的臉孔,那天是香港新一代茁壯成長之夜,年輕而與上一代視野迥異的意識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後歷次社會運動我都特別留意年輕的一群,從靜坐派到行動派,我都一一收容包納到新香港族群這項歸類。那是年輕一代的我對青春無悔。

九七年從懷疑到相信

這種覺醒和社會發展關係緊密。回歸前的十三年,香港普羅社群從懷疑到相信一國兩制真正可以實行,儘管中英就香港九七後的政制發展翻臉,然而「五十年不變」的保票和「中國人說了算」確實與「中國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樣深入民心。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風雨飄搖英國人黯然身退,留下埃及妖后的財富和已然發展的亞洲都會給七百萬人,這一刻從沒有人會懷疑一分,哪怕政制發展慢了一些,但總信「五十年不變」和「港人治港」,加上中共當日的低姿態,中聯辦有等於無的虛無,七百萬人結束十三年的懷疑轉而相信。這是如膠似漆的蜜月期,晚間電視新聞播放前沒有《義勇軍進行曲》,只是個別媒體把「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叫作「國家主席江澤民」。無疑這有一點點的礙耳,但都很快習慣了下來——可不是麼,中聯辦在哪裏,解放軍到底什麼模樣有誰在大街上見過?回歸後不久,有次我經紅磡海底隧道開車去港島,一輛解放軍吉普車擠在五線轉兩線的收費廣場,旁邊的私家車司機都瞪着眼睛老大的盯着那穿軍服戴大圓帽的軍人,得到的是微笑中的友善臉容。

○三年深圳河伸過來的手

然而這種信任到了二○○三年出現根本變化。一場SARS疫潮和經濟低迷,董建華治港欠善帶來五十萬人上街,之後便是中共老實不客氣把手伸過深圳河。區議會立法會選舉都有中共的影子,人們開始驚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到底貶了幾分。原來,承諾真的是會變的,那是陳夢吉對荒唐鏡式的咬文嚼字捉字虱——說一國先於兩制;港人治港的是身分證上的身分確認,只要住滿七年就是港人,就可以治港。我真為一九九七年前後的中共官員抱不平,那年頭他們經過香港都要中央審批,而且還是不批的居多;二○○四年又爆出愛國論爭端,劉慧卿在台灣一個會議上講了她對台獨的看法,那時還是行政會議成員的梁振英公開追問劉慧卿,說統獨是大是大非,嚴肅問題,可以引起大衝突,甚至動刀動槍,「不可嘻皮笑臉可以避過」。

一二年戰俘洗腦教材

我痛心是北京什麼時候這樣猜忌香港同胞。我不想再提五十年代韓戰港人冒着被美國秋後算帳把藥物送進大陸,不必說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香港廠商率先到廣東投資,只是想到香港什麼時候要學中共那套國民教育,而這種教育,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給被俘敵軍用的洗腦教材,像極一九四九年後在東北撫順戰犯監獄給末代皇帝溥儀的課本。我們對中國的認識自小已有,小學寫字帖便是《三字經》,語文課叫「中文」,上了中學叫「國文」,我們還要讀中國歷史,有興趣如我者還另外找三黃五帝的來看;魯迅的書更是必讀,難道這還不夠,還要接受中共製作的國民教育?

英美公民教育知行合一

其實,這是一件國王的新衣,誰都知道葫蘆裏賣什麼藥。我不相信精明如林鄭月娥林煥光和吳克儉不知道,他們早就知道這是一帖要揑着鼻子才能灌下的苦茶,這是徹頭徹尾的洗腦教育。這幾天,一些親中人士都出來說這不是洗腦,個別如譚惠珠更說六四和李旺陽與國民教育無關,更證明了國民教育的內涵實是黨員教育。有一種貌似理性的質疑﹕美國英國都有國民教育,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美國英國學生在校裏學到的是公民教育,走出校門就可以實踐,就可以活生生的看到。香港的國民教育,如果根據《中國模式》手冊的內容,我看不到走出校門的中學生和小學生會覺得書本上的和現實上的中國是同一個國家。根據手冊,中國的執政黨是「進步、無私及團結的執政集團」,事實如何毋須再贅述。美國《憲法》的精神在於We the People(我們人民)這三個英文字;學生離開學校回到社會,從巿議員到總統都是民選,人民可以改變歷史,知行合一,此之謂歟。

國民教育硬推看來不易改變,只消從好辯的梁振英少有公開評論這事便可看出。梁先生不出來,我猜只有一個原因,一時無法再在這個位置上退下來,出來公開談國民教育肯定落荒而逃。七月一日開局後一直敗仗連連的梁振英完全放棄這一塊,出一次輸一次幾可肯定,因為他知道這一仗的對手是爸爸媽媽,沒有父母會放棄孩子的福祉,曾有新聞說孩子不幸壓在汽車下面,母親救子心切,一手就把汽車托起。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父親母親都是為了孩子,再累也在下班之後開會組織活動。昨天我在電視上看到關注組的陳惜姿在政府總部的記者圍簇下,消瘦的臉容上是不忿和失望﹕好不容易約見吳克儉,局長先生竟然沒有誠意得耍起軟招來,香港教育交給一群沒有承擔的官僚,未來可思過半。

未必沒有的希望

類似陳惜姿的失望,過去十五年一再在九龍在新界在港島發生。善良的巿民起初還勉強吞下這顆苦藥丸,時日久了,耐性都被官員的花言巧語磨掉。這是一場接着一場的欺騙。香港社會十五年來的容忍度一點一點剝落,一貫的核心價值隨風而逝。我拒絕相信香港就此變紅,香港是香港,香港不是大陸其他城巿,我們還有言論自由,我們還有風骨。也許中共忘了魯迅在《吶喊》的自序裏有這樣的一段﹕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毁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毁壞這鐵屋的希望。」

一場十五年的大夢戛然而止,下來的是人的覺醒。這是二○一二年的香港。

編輯 曾祥泰、楊泳森

Friday, July 27, 2012

(One of the best) Olympics London 2012 Opening Ceremony

This might not be the best show in terms of entertaining.
This might not be the best one music-wise.
This definitely not the best in terms of technology.

When compare to Beijing 2008, they seems like the same...(i will definitely agree that Beijing one is much visual entertained than this one) using history to present the country best to the world...

However, in my opinion, I would say this is the best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I have in my life.

Definitely not about technology, not about celebrities, not about music...

But the biggest difference which I feel this one is the best of all: they are not focusing on who make the history nor who is the greatest athlete for the country, but they care about their FUTURE...! From the sick kid hospital show to the love story to the last leg of the torch... only one point... They feel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That is the true Olympics spirit.

Thursday, July 26, 2012

我們都是天文台—再論國民教育

iQuest 格思
(2012年7月26日)
張堅庭
電影導演

坐在星巴克的角落寫稿,現在外面風雨交加,原本西移的慢颱風往北走,有了天文台網站,我們平常人也可按圖索向,根據風向作預測,先估計後修正,因此我已很久沒看電視的天氣報告,因為他們除了較精密儀器得出較具體數字外,我們和這名科學主任的差距實在不大,他所報道的沒有一次超出我自己的估算,在三四年前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從前打颱風我們伏在收音機前聆聽天文台那副突然提高的聲調,象徵此刻非比尋常,因為性命安危都靠他通報,他的權威是不容置辯的。

不過三四年後,我們已可隨時隨地翻開全世界的雲層圖,什麼叫笑看天下,不是文學語言。而光明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比起我們的iPhone只是文字之美,純意境取勝,因為你轉動畫面,由非洲到旺角,真是彈指間之事,缺點是缺乏想像力,太實際太具體了。

我以天文台一例,希望教育官員和施政者知道,今天與昨天實在不一樣,你仍以舊天文台的管理思維來看待群眾,以為自己掌握了天氣報道的知識權威,殊不知一萬人和你一起在看氣象圖,你講的和他們所知的完全一樣,但教育局的官員不只官僚,還以為家長學生不知道他們官僚,自己參與了中宣部的黨治教育遊戲,暗中花了金錢給左派組織寫手做歌功頌德的事,但又掩耳盜鈴不敢看不敢說,連事實也鋪陳不周,我相信看了也看不出問題,中共在經濟硬發展成績可觀,但在自我陶醉、抹改事實的氣質是仍然如舊,弔詭處在巿民已經人手一台衛星接收器,你還要用公帑逼我們要一台AM收音機,你會比平時更火滾,因為官員在侮辱我們的智慧;李旺陽如是,控告艾未未又膽敢不讓他上庭亦如是,看到的事實如此鮮活,但你卻要我們的孩子接受這是一個公正無私的黨政府,真是情何以堪!

我同意國民教育科不是洗腦教育,它是侮辱我們腦袋的教育,只因內容小部分立心不良,其餘部分也只是虛與委蛇,故倒不如另聘良師,寫一本實話實說的公民課本。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朝代興替是必然之事,生命有時而盡也是不變道理,中國共產黨如何能走出這政治生理循環呢?我們為何不可以高一點的角度,用有趣生動的方法敘述我們祖先的故事,當中有盛有衰,來到今天,算是有溫飽,也不過壞事做少,好事不算太多而已,離開地球一體,共同享用,互相尊重的大同世界,相差仍遠。

教育官員要有父母心腸

多謝教育局花了不太多的錢,雖然私相授受,但激起的大辯論卻是好得無比,精彩絕倫,我時常倡議downsize教育局,把權力下放校長、老師、家長才是正道,孫明揚、陳維安都跑了,你以為不關他們的事嗎?但他們如此輕鬆地一走了之,他們完全不用負任何責任,高官問責制?責在何方?

這種制度,誰人上場都只是走過場,隨地吐痰都可能判監,幹了這筆糊塗帳竟然可以食長糧,天理何在!

家長們,7月29日,拍硬檔幫我做多幾張要孫公、維安二人道歉的標語,使得腦多,才不怕洗腦。

吳克儉出身考評局,此局以折騰學生為天職,以標準答案為天地立命,他們慣於以自己的答案為真理,所以我們全港家長要給他上通識課,我們出題目,要他給答案。

我大仔前天18歲生日,是一名法律上的成人了,但在感情上永遠是我們夫婦的小孩子,就算要搬到老遠的大學宿舍,畢業也有自己天地,但我們心房仍有他的住處,當教育官員要有父母心腸,即任何政策都要有長遠打算,是延及子孫的計 劃,絕不可以有AO思維,這裏坐一會,那裏坐一會,這是夜總會公關小姐的謀生之道。

你們庸庸碌碌我們還受得了,但如果陰陰濕濕,想在飲料下蒙藥,家長們不會放過你。

記住,天文台的網站是公開的,那颱風的動向我們都知道,如果大家都在同一視點,不如放下權威,多點人性,才是未來政治正道。

Saturday, July 07, 2012

青訓工程 - 今天北美教會的反思應借鏡

今年的歐國杯,西班牙的實力受惠於長期的青訓及培植工程。
反觀昔日足球王國的英國,老黃忠披甲,心有餘而力不足,只靠戰意頂住,成績不堪入目。

近年韓國、日本等隊伍既用外援,也發展青訓,造就今天對手不敢小覷的團隊。
擁有十二億人口的中國,卻天天發夢抄襲,只持守"拿來主義",不願意找自己應走的道路,加上不理會青訓失衡,中國足球始終無法紮紮實實登上另一個台階的原因。

今天的北美華人教會日漸老化,是否願意從此借鏡,期望有日能從拾雄風?

-----------------

青訓有成西班牙稱霸 拿來主義國足走彎路【明報專訊20120708】

西班牙在歐洲國家盃決賽大勝意大利4比0一役,到今天都令人津津樂道的,不僅是西班牙創下連續3次國際主要賽事奪標(2008年歐洲國家盃、2010年世界盃、2012年歐洲國家盃),而是西班牙這次「4-6-0」無鋒陣式令世人大吃一驚。人們起初質疑,一支球隊沒有前鋒該如何踢下去?發展下來,無鋒勝有鋒,全體球員的超強控球、水銀瀉地的無孔不入,任何球員都可以是前鋒,決賽對意大利第一球便是由中場球員大衛施華門前頂入。這種打法把世界足球推到另一個台階。

「地上最強」的西班牙足球,實力在於後備力量豐厚,人們只看到西班牙大型球會以金山堆砌出來的銀河艦隊,看不到大批新生代球員的脫穎而出,這是長期的培植人才工程,不可能一蹴即至,然而一旦收成,纍纍豐實的收穫足夠可以長期稱霸。由上屆歐洲國家盃到今屆,西班牙參加國際大賽的人選,每屆都不盡相同,這便是人員充沛的明證。相反,另一足球王國英格蘭,今屆在8強賽輸給意大利,有說是以這些人腳參賽仍能小組出線實是喜出望外,原因是這些球員年紀實在大了,老黃忠也得披甲上陣,踢到抽筋倒地,幸賴戰意頂住,不致慘敗而回。

從歐洲說到亞洲,當今亞洲兩支強隊韓國及日本,以前都是香港及中國的手下敗將,1980年代之後,兩國青訓漸見成效。此前,日本的足球隊只是企業的附屬品,大企業以旗下足球隊作為公關宣傳,定位是半職業;韓國足球轉向職業化比香港來得遲,香港老球迷應記得,當年韓國班霸教會隊來港獻技,亦不能佔盡上風。儘管如此,兩國的百年樹人大計其後綻放光芒,多次打入世界盃決賽周,新生代球員貢獻甚大。

日韓青訓推動足運、中國窒步瞠乎其後

當歐洲目睹「4-6-0」革命,當韓日仍然獨領亞洲風騷之時,中國則宣判一大批前國腳和前足協主要官員受賄罪名成立。幾乎同一時間,財大氣粗的中超球隊以天價買來英格蘭球會車路士名將杜奧巴及安歷卡,以1000萬歐元的薪酬請來2006年意大利世界盃奪冠教練納比執教鞭。在這些動輒要花上逾億人民幣的收購聲音之中,搞好青訓變成微弱的少數。

西班牙、日本、韓國是因為青訓打出名堂,英格蘭青訓不見出色,1966年初奪世界盃後難再進一步,強弱分野即在於此。中國的情也一樣,地方體育部門視足球比賽目的在於奪得錦標,集中火力之下,一個省只有幾支專業隊。中國人口13億,註冊足球員2萬;日本人口1.2億,註冊球員100萬;教練的比對是4000人對6萬人。中國球員集中參加全國成人聯賽,日本是一個年齡層一級的梯次排列,從地方到全國都有;西班牙更是小到5歲已有分齡賽,廣闊的人才基礎,帶出的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不過,中國並非全無類似青訓經驗,以乒乓球為例,1959年容國團奪得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當年的第一代乒將,連容在內,包括傅其芳和姜永寧都是香港人。此後全國掀起乒乓球熱,自此50年中國乒壇人才輩出,多次囊括世界錦標賽全部冠軍。這固然有中國在技術戰術推陳出新,但更關鍵的是新人接連而出,不愁被對手摸清底細。同樣地,羽毛球等亦是如此,但緣何乒乓球、羽毛球可以搞好青訓,培養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但足球連衝出亞洲也無法,令人大惑不解。

30年來走盡彎路、中國欠缺腳踏實地

關鍵在於要脫離拿來主義的桎梏。日本1990年代曾經大量引入外援到新設立的職業聯賽,但這些過氣或未成熟的外援只在日本待幾年,或許就上座率而言有一定幫助,卻無助日本整體足球水平提升。當時日本兩條腿走路,既用外援,也發展青訓,於是造就今天的日本成為世界盃常客,遇上任何一支國家隊,對手都不敢小覷日本。中國要提升整體水平,大手筆購入過氣名將於事無補,那只是燒煙花式的閃亮一刻,當燦爛過後,再回復一片死寂。

中國足球過去30年走盡彎路,1980年代有學習巴西之說,後來又有說要向歐洲進軍,如今國家隊教練是西班牙退役名將甘馬曹,西班牙三奪大賽,「向西班牙學習」之聲又起。這種不走自己的道路,天天發夢要當世界一流的心態,是除了青訓失衡之外,中國足球始終無法紮紮實實登上另一個台階的原因。

Friday, July 06, 2012

丈夫不甘在人下

丈夫不甘在人下(神‧經‧女‧人)
時代論壇第一二九七期.二○一二年七月八日

區伯平(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義務牧顧長)
電郵:info@christiantimes.org.hk

「他們聚集起來反抗摩西和亞倫,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高抬自己,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民十六3,《新譯本》,下同)

  這群「他們」的妻子,看著丈夫不畏強勢,「揭竿起義」,率領群眾,打倒霸權。嘩,好大義凜然的氣慨,好義正辭嚴的控訴。嫁夫如此,雖然料得到此後波瀾起伏的生涯,又夫復何求。

  豈料,丈夫為民請命、清高表現的背後,推翻惡制、爭取平等的潛台詞,竟是掩飾著嫉妒的歪心,隱藏著奪位的野心。「摩西又對可拉說:『利未人哪,請聽。以色列的神把你們從以色列會眾中分別出來,……,辦理耶和華帳幕的事務,……。這在你們看來是小事嗎?你們還要尋求祭司職分嗎?』」(民十六8-10)

  摩西一下子,就「篤爆」了可拉的「做秀」。喔,原來可拉生來也是得天獨厚,是屬於蒙特許,擔負「聖職」的群體。可是他卻不甘心作助手、副手,他不能在別人之下,他要當上最高領袖。這項人性悲情,終於釀成一件人世悲劇。

  「大坍、亞比蘭就帶著妻子、兒女和小孩出來,站在自己的帳幕門口。……。地開了口,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以及一切屬可拉的人和財物,都吞了下去。」(民十六27, 32)呵,多可怕的一幕。可拉及他的同黨,禍及妻兒,整個家庭都陷於「殉葬」險境。

  可拉的妻子,怎麼看自己的丈夫呢?他,一下子由正義化身的英雄,變成身敗名裂的狗熊。出嫁從夫的承諾,豈料變成跟他去死的懺咒!被丈夫的罪過殃及,怎麼可能理解為「有難同當」呢!她的最後安慰,在「可拉的子孫卻沒有死亡。」(民廿六11)

  女子,會犯罪;然而,女子更易被男人的罪惡傷害。夫妻兩人契合,在罪惡的可怕影響方面,仍無兩樣。女子婚嫁,原本就想望得到丈夫的保護。然而妻子所得的,有時竟是更多的苦傷。惋嘆中的撫慰,是生命的主總有補牢之恩。